1993年,我的偶像香港作家李碧华撰写的《诱僧》被拍成电影,自然不会错过观赏她创作及编剧的电影。

那年我26岁,这句对白不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是有生以来让我真正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
死亡于许多人而言属忌讳及害怕的话题,但我似乎不曾避讳它,虽然不至于找人做深入探讨,但死亡从来不是我所避忌的话题,更别说会害怕,早在30岁之前就做好心理建设去面临它的到来。
曾在当年与某知己从电影《诱僧》探讨到相关话题,当时我还曾如此对他说:「若死亡时期能够选择,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在45岁时得以结束。」
我不是厌世,请别误解,能于最璀璨、最黄金年华之岁数时结束难道不是更好吗?
我是苦过来的,于成长过程中我失去过、我病痛过、我死里逃生过,所以我比任何人都珍惜生命中拥有的快乐。我物欲不强,对于奢侈品,顶多欣赏但则没有拥有的欲望;对于目前所拥有的,我则属满足,不敢奢求什么。
对于命运,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的安排,对我而言它是一种定律。我曾经相信「争取」,但得到的不尽然会是自己满意的成果,那得到的感觉更让我厌恶,逞一时之快,随后间接而来的都不是我所期望的。
自己年少时的座右铭「没有会失败的计划,失败是因为没有计划」,我坚信它是我人生的推动力,然而却在人生旅途最得意之时面临最严苛的考验,事业没了,身体垮了,心捏碎了,我完全崩溃于「计划赶不及变化」的面前,失去理智歇斯底里的嚎啕大哭…
那应该是32岁生日之前所发生的事………
即将迈入44岁,距离45岁就不过那么一年的时间,蓦然回首,自己可有好好把握时间完成自己的心愿?
纵然这18年没有完成所有心愿,但几个比较重要的我则给了自己应有的交代,至于感到遗憾的事,则是错过在自己年少时期歌曲创作的时代录制至少一首自己创作的歌曲。固然有知名歌手曾收录我的作品,但自己则与机遇擦肩而过,欠缺了那个机会,不是自己没极力争取,而是时机不给予…。
至于现在,我手中还有两本书尚未写完的长篇小说,我真的希望能在45岁之时至少完成一本,倘若真的如愿,我还是对自己有所交代。
于03及07年曾旅居温哥华,与另一半经常到史丹利公园散步,固然对许多人来说会显得异常乏味及单调,但如此悠闲惬意的走动,皆能让我们欢喜一整天。
史丹利公园内的步道沿途都摆放着让人歇脚的长椅,这些长椅背上都附有一块铭牌,多数都是刻上纪念某某人的名字以及思念的句子。

希望这一篇稿没吓着你,只是有感而发,这绝对不是遗言,若是遗言肯定会比这一篇还来得精彩。只是突然想起《诱僧》这部电影,导致引发我写下这一段尘封的记忆。
即将迈入44岁,岁月果真飞逝,一转眼18年已过……。
温哥华史丹利公园长椅捐赠计划
《诱僧》片段

2 comments:
好感性的文章與音樂. 來日一定會找機會到你那張長椅坐一坐, 緬懷你這一位老友.
Sebastian Sim
老朋友等你捐赠啊!哈哈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