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随聊)
这是近期于新加坡让食客趋之若鹜来自日本的东瀛火锅,对许多爱美的女生而言,这宛如“洗脑”的饮食概念或许会让一些人相信,吃了胶原蛋白火锅会让人变得美美的、皮肤变得滑不溜丢、脸色会浮现七彩光芒似的……
我只能如此残酷的回覆:你想太多,也想得美……。
区区一锅汤水若真能让人吃了变美,那每天来一锅即可变美,何乐不为?
不是要拆人家招牌,理性的逻辑思考仅能当它是一次饮食新体验,别奢求会因为这一锅所谓的“美人锅”会因此让食者变美人。
胶原蛋白说穿了不过就是蛋白质的一种,而将这模棱两可同时又相当概念性的概念去销售产品,确实在某程度上会误导一些人的认知。
即将在三月中出版的奢华杂志《品》,我写了篇关于胶原蛋白的专题特写,而这篇则完全当做是个人饮食上的喜好来看就好…… 真的,别想太多。
以目前的走势,美人锅是《塚田农场》亮出的王牌,虽然没大肆做广告,但因为有博客极力推荐,所以较多人认识。而《白木屋》去年才正式进入新加坡市场,主要是因为走的是居酒屋路线,固然打上健康饮食旗号,但不特别去标榜自家的美食锅,所以知晓的食客也不多。
以两家的火锅来做比较,食材其实各有千秋,胜负在于你自己的口味……。
《塚田农场》所使用的鸡只自日本进口,是他们农场自己所养殖。其胶原蛋白布丁色泽偏黄,主要原因是布丁内含有鸡油。鸡只经过8小时小火熬煮提炼再加入鸡油冷却,侍者在上桌前,将布丁直接摆进陶瓷锅里加热让布丁溶化,随着布丁慢慢化成汤头,再让汤头滚热。
在摆入其他配菜食材之前,先将里头预先摆进煮熟的鸡块取出,随即再勺上一小杯的鸡汤让食客先暖暖胃。等火锅内的汤头滚烫,再把配菜全摆进去煮。
当然,其他食材摆进火锅汤头会因为不断吸收到食材的鲜美,但也因为不断的在烹煮,汤头会蒸发掉,汤汁会慢慢变少,汤头会逐渐变得很咸。你可以要求加汤头,但仅能加一次,另加需另外付费。
《白木屋》是食材与汤头一并上桌,等汤头滚烫后,再将那雪白色泽的胶原蛋白布丁以及山芋泥摆入与其他食材做结合。由于原先摆入的食材先释出鲜甜,汤头滚烫之时才摆入胶原蛋白以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
其实我不觉得胶原蛋白在汤里头会起了什么效果,反倒是山芋泥为汤头加分,汤头清澈甜美不腻,讨喜非常。
若拿《白木屋》和《塚田农场》来做比较,我会喜欢哪家?
喜欢重口味的食客,自然会喜欢《塚田农场》,于味道上我比较偏好《白木屋》,整锅汤都能干个清光。
塚田农场 Tsukada Nojo
地址:133 New Bridge Rd, Chinatown Point #02-37
白木屋 Shirokiya
地址:43-43A Cuppage Terrace
Warning 警告
Copyrights 版权
All text and images contain in this blog are NOT to be republished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所有文章与照片版权属作者拥有,欲使用任何照片或使用文章之部分内容,请来信与作者接洽。若被取缔将采取法律追诉。
All text and images contain in this blog are NOT to be republished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所有文章与照片版权属作者拥有,欲使用任何照片或使用文章之部分内容,请来信与作者接洽。若被取缔将采取法律追诉。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inatown.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inatown.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rch 16, 2014
Sunday, August 04, 2013
森品堂:隐蔽的意大利餐馆Trattoria Gallo D’Oro
(网络随聊)
是透过好友Rae的穿针引线才有幸认识Chef Carlo。
而更荣幸的是,他还为我撰写的特稿特别制作了一道新甜品。于此感谢他给予的支持。 Chef Carlo的家乡于意大利西北部贝尔加莫(Bergamo),十几年前初来新加坡工作时连一句英文都不会,而今不仅在此落地生根,也摸清了国人的语言以及饮食习惯。
前往两次,都不透过公关邀请,而是自费前往捧场。第一次与两位好友前来用餐,我们让Chef Carlo来帮我们决定菜单,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当天进了那些新鲜食材,师傅最清楚,如此则能品到他最精致的手艺。
当第一道前菜酥炸沙丁鱼(Sardine Fritte)上桌时,三人当下即刻爱上这道菜,酥脆的沙丁鱼以柠檬油来炸再佐上爆香的洋葱,口感讨喜诱人。
当另外一道前菜猪里脊沙拉(Pork Loin Salad)上桌时,见那颇大的盘子内满满的特调美乃滋还真的被吓着,还好是掀开里脊肉时见下层扑满了大量的沙拉,搅拌后则没最初那般吓人。喜欢他家的猪里脊,口感柔和之余也不带那股我极为厌恶的猪臊味。
从不否认爱吃披萨,特别点了帕尔玛火腿披萨来解馋(不列在菜单内)。见上层铺满粉嫩剔透帕尔玛火腿片的披萨,更讨喜的是,这火腿口感没过往品尝过的帕尔玛火腿般的死咸,与那带热气的饼皮配搭,简直让人沦陷。
另一道上桌的是蟹肉意大利扁面(Linguine with crab meat)则被我视为收买人心之作,蟹肉丝佐番茄酱,其酸甜又不全然抢味,反而带出来蟹肉的鲜甜。喜欢其面条带的嚼感,Chef Carlo虽然没询问,但以他多年的经验,他清楚国人喜欢面条那种不太软又不至于「Al Dente」的软硬度。
——————————————————
第二次前往则是与另外一对吃货好友前来。
这次点了前菜除了猪里脊沙拉,还点了帕尔玛火腿配水牛乳酪(Fresh buffalo Burratina cheese)沙拉,水牛乳酪圆滚滚的外型相当容易辨识,口感轻盈绵密柔和,不带乳酪味口感倒是像淡奶油,属非常新鲜的乳酪。
主菜点了羊小腿(Lamb Shank)、香料烤鲈鱼(Branzino intero al forno)以及菠菜、香肠肉宽面条佐白酱(Foiade del Gallo D'Oro)。
羊小腿肉质柔滑不在话下,喜欢羊小腿的食客应该会满意这道主菜; 香料烤鲈鱼则出乎我的预料,番茄、韭葱等辛香食材加橄榄油来炉烤,不以调味料来带味,品到是鲈鱼的鲜美。
宽面条佐白酱是餐馆之招牌菜,碧绿色的菠菜宽面条属手工面,佐白酱还配上味道浓郁的乳酪粉,同时也能压制香肠肉的猪臊味……。
至于甜品,千万不要错过他们家非常地道的提拉米苏(Tiramisu tradizionale all'aroma di caffe),会深深让人着迷。(若你在8月中旬前往,你或许还会品到一则你意想不到的「新」口味,而且只为期一个月,至于是什么这里则先卖个关子……)
必需提醒一点是上桌的菜肴份量颇大,所以依据你的食量来点菜,吃完再点,免得造成浪费。
这一家算是我近期最喜欢的意大利餐馆,虽然地点有点偏,但能品到好的意大利菜才是重点。
诚意推荐。
Trattoria Gallo D’Oro
地址:Blk 7 Magazine Road #01-03 Central Mall(人力部附近)
电话:6438 8131 (建议预约)
营业时间:星期一至星期六(星期天休息)午餐12时-3时;晚餐6时30分-11时
网站:http://www.gallodoro.com.sg/
是透过好友Rae的穿针引线才有幸认识Chef Carlo。
而更荣幸的是,他还为我撰写的特稿特别制作了一道新甜品。于此感谢他给予的支持。 Chef Carlo的家乡于意大利西北部贝尔加莫(Bergamo),十几年前初来新加坡工作时连一句英文都不会,而今不仅在此落地生根,也摸清了国人的语言以及饮食习惯。
前往两次,都不透过公关邀请,而是自费前往捧场。第一次与两位好友前来用餐,我们让Chef Carlo来帮我们决定菜单,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当天进了那些新鲜食材,师傅最清楚,如此则能品到他最精致的手艺。
当第一道前菜酥炸沙丁鱼(Sardine Fritte)上桌时,三人当下即刻爱上这道菜,酥脆的沙丁鱼以柠檬油来炸再佐上爆香的洋葱,口感讨喜诱人。
当另外一道前菜猪里脊沙拉(Pork Loin Salad)上桌时,见那颇大的盘子内满满的特调美乃滋还真的被吓着,还好是掀开里脊肉时见下层扑满了大量的沙拉,搅拌后则没最初那般吓人。喜欢他家的猪里脊,口感柔和之余也不带那股我极为厌恶的猪臊味。
从不否认爱吃披萨,特别点了帕尔玛火腿披萨来解馋(不列在菜单内)。见上层铺满粉嫩剔透帕尔玛火腿片的披萨,更讨喜的是,这火腿口感没过往品尝过的帕尔玛火腿般的死咸,与那带热气的饼皮配搭,简直让人沦陷。
另一道上桌的是蟹肉意大利扁面(Linguine with crab meat)则被我视为收买人心之作,蟹肉丝佐番茄酱,其酸甜又不全然抢味,反而带出来蟹肉的鲜甜。喜欢其面条带的嚼感,Chef Carlo虽然没询问,但以他多年的经验,他清楚国人喜欢面条那种不太软又不至于「Al Dente」的软硬度。
——————————————————
第二次前往则是与另外一对吃货好友前来。
这次点了前菜除了猪里脊沙拉,还点了帕尔玛火腿配水牛乳酪(Fresh buffalo Burratina cheese)沙拉,水牛乳酪圆滚滚的外型相当容易辨识,口感轻盈绵密柔和,不带乳酪味口感倒是像淡奶油,属非常新鲜的乳酪。
主菜点了羊小腿(Lamb Shank)、香料烤鲈鱼(Branzino intero al forno)以及菠菜、香肠肉宽面条佐白酱(Foiade del Gallo D'Oro)。
羊小腿肉质柔滑不在话下,喜欢羊小腿的食客应该会满意这道主菜; 香料烤鲈鱼则出乎我的预料,番茄、韭葱等辛香食材加橄榄油来炉烤,不以调味料来带味,品到是鲈鱼的鲜美。
宽面条佐白酱是餐馆之招牌菜,碧绿色的菠菜宽面条属手工面,佐白酱还配上味道浓郁的乳酪粉,同时也能压制香肠肉的猪臊味……。
至于甜品,千万不要错过他们家非常地道的提拉米苏(Tiramisu tradizionale all'aroma di caffe),会深深让人着迷。(若你在8月中旬前往,你或许还会品到一则你意想不到的「新」口味,而且只为期一个月,至于是什么这里则先卖个关子……)
必需提醒一点是上桌的菜肴份量颇大,所以依据你的食量来点菜,吃完再点,免得造成浪费。
这一家算是我近期最喜欢的意大利餐馆,虽然地点有点偏,但能品到好的意大利菜才是重点。
诚意推荐。
Trattoria Gallo D’Oro
地址:Blk 7 Magazine Road #01-03 Central Mall(人力部附近)
电话:6438 8131 (建议预约)
营业时间:星期一至星期六(星期天休息)午餐12时-3时;晚餐6时30分-11时
网站:http://www.gallodoro.com.sg/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1
来找碴:特稿:重新打造「牛车水美食街」

(网络随聊)
(颇长的一篇文章…需要一点耐性才能看完!)
于11月30日再次受邀上新传媒8频道早晨时事资讯节目《早安您好》与林益民大哥一起谈论「打造牛车水美食街」课题。
基于单元时段时间所限,十来分钟确实无法好好去研讨及谈论,但对于此如此民生课题,我倒觉得应该撰写我之个人想法,将它刊载于此让本地及来自各地的读者也对此课题多些了解以及知晓当局目前所提议的重新打造计划。
牛车水随着城市规划的改造,早已经失去原有风貌。对于城市规划将老旧居所重新整顿及做维修,除了美观同时也考量到建筑结构的安全,处理原有之脏乱是基于卫生的考量,对于如此规划,我肯定是给予支持。但是,在整顿兼改造之后的房屋要注入何种「软体」和「元素」,当初似乎欠缺一套完整的规划及管理,原本住人的居所变成了一般的办公室,夜间少了住人的「人气」,显现出来的只是一栋栋的空壳,瞬间失去了街巷应有的活力。
一个原本住人的社区经过修整后摇身一变变成了「假象式」的商业旅游区,商业考量固然没错,但没完整规划及注入「元素」,引进的还是一般的商店,售卖的还是一堆到哪个商场都能见到的货品,连基本的牛车水「特色」都缺乏,顿时显现的尽是乏味,是连国人都感到不屑去的观光所在。
所谓的「软体」和「元素」,不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去复制既有的刻板印象,到处都能见着的既不能称之为特色,既然已经做了改变,就应该注入新元素,而「独有」则是应该被寻回的元素。
当初野心勃勃的以为在史密丝街路(Smith Street)增设街边美食摊位即可恢复往日光彩,我不知道是那个混蛋如此异想天开,开始时确实让他沾沾自喜,固然当时有吸引到部份人气,但刻意的营造则始终是明眼人不给予支持的关键。加上所谓的美食,好不好吃大家心里有数,说得更难听一些,随便到那个熟食中心都找得到,又何必抢着去付较高额的价钱当游客?
十年过去了,纵然经过好几次始终也不曾吸引我停下脚步,更别说将它列入我书籍内推荐给外国读者。
何以如此?它根本没什么值得我去推荐,那我又何必热脸贴冷屁股,跟自己的名声过不去?
以上说话则出自新加坡旅游局旅游景区发展署长潘政志口中,既然理解到改善工程都必需小心进行,既然过去已经失算及出错,那这一次的「重新打造」就不能再出错。
根据资料解说,当局几年前曾进行一些工程如增设水雾风扇来解决天气炎热的问题,但由于长期面临日晒雨淋的局限,加上食物价格也不便宜,美食街近年来的人潮不太理想。美食街一直都由非牟利的牛车水商联会负责管理,现有的18个摊位租约于2012年第二季到期。未来重新打造之后,美食街之摊位管理则交给成功标得合同的商业公司经营,摊位租金和食物价格是否会被推高则成为关注要点。
对于这点,旅游局发言人受询时表示,当局同牛车水商联会将会鼓励新业者一旦在获颁管理合同后,把租金维持在合理及负担得起的水平,以便吸引和留住可提升美食街用餐体验的摊贩。话虽如此说,但事事难预料,材米油盐酱醋茶,什么都是说涨就涨,新业者也不能给予保证,何必自圆其说?

新加坡旅游局公布「牛车水美食街」翻新工程的三个方案,并征求公众的意见。以下为三个设计方案:(点击设计概念察看)
设计概念一:中西合璧
带有中西合璧fusion设计的大红色灯笼为牛车水传统老区注入时髦感,也保留东方风味。这个设计概念为食客提供露天和冷气化的室内用餐体验,沿街的商店将改建为冷气食阁,并增建透明的有盖走道,屋顶将呈八角形的网格设计。街道上的露天摊位则会设计成一个个大灯笼的形状,晚上除了提供照明,也点缀街道。这些摊位将售卖代表各种不同方言籍贯包括广东、福州、海南、客家、兴化、福建、潮州和娘惹美食。此外,也会增设一个烹饪博物馆,讲述有关新加坡华人饮食文化的故事,并售卖烹饪书及举办烹饪示范班等。
中西合璧既是大错特错之源头,牛车水之原有特色既是华人聚集的所在,不中不西的fusion只会让人感觉更厌恶。与其花大量资金去建一些毫无实际作用的大灯笼形状摊位,倒不如先设想要如何解决不会面临日晒雨淋等首要关键。大灯笼形状摊位简直是在恶搞,如此不通风、不散热、维修问题又多,何不参考东京浅草庙前的摊位,整齐且一目了然。沿街的商店改建为冷气食阁???那又跟商场有什么分别?
对于摊位售卖的美食,先不要如此贪心的将所有籍贯都聚集起来,牛车水原本是广东人聚集地,先将广东人的特色美食做一番整理已经足以让管理层伤透脑筋了。至于烹饪博物馆,概念确实不错,但谁长期去负责打理兼管理?谁来负责收集资料?谁来负责设计长期课程?
设计概念二:昔日光景
这个设计概念要重拾昔日啤酒花园街道的味道,两旁的整排店屋和摊位将装有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灯。这些LED灯饰将是较节能的环保灯,重现牛车水昔日迷人的街头风味。除了户外餐饮设施,也会设有透明伞为食客遮风挡雨。沿着「五脚基」而设的座位则会有风扇,让公众在较舒适环境用餐。这些大排档将售卖各种美食,除了传统中华食品外,也会售卖受国人欢迎的土生华人、欧亚和西方美食,以及具本地风味的道地美食包括印度煎饼和马来椰浆饭等。
昔日光景单听主题其主意确实不错,但需要刻意去营造啤酒花园吗?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等一堆杂七杂八的所在还不够吗?来到牛车水还能和其他所在一样能找到欧亚、西方、土生华人之美食……??那我还去干嘛?
设计概念三:抢眼结构
这个设计概念最抢眼的是一个横跨整条街的屋顶结构。屋顶结构状似新加坡国花卓锦万代兰的设计,白天为食客遮阳挡雨,晚上亮灯后犹如大灯笼为食街增添喜庆氛围。除了售卖道地美食,也会有小摊位售卖传统小吃如粽子、Kachang Puteh和嘟嘟糕等。为使美食街增添活力和色彩,翻新后也将增设一些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摊位,如华族剪纸、书法和生肖泥人等,并定期主办户外娱乐活动如中国戏曲和杂技表演等。
抢眼屋顶结构状似万代兰的设计,提出的构想与克拉码头的设计很类似。就设计上,不出两年时间就显得俗气及过时,维修更是最主要的问题。所提出的构想不是没有可行性,但可曾考量油烟所带来的后果,清洁及维修上的方便?
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认清官方网站标榜的主题「Shaping Our Heritage Together」,直译则是「共同打造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共同将文化遗产给摧毁,打造更是一门学问,要先了解原本的历史,发掘独有的要素,发挥它应有的魅力,更必需长期去经营、维持及爱护。不要将牛车水沦为芭比娃娃,今天落进某个相关部门或集团手中,要将一切现代化就大肆粉刷将它改造一番;若做不起又落进另一个部门或集团手中,突然来个要植入绿色环保元素就拼死拼活的大肆种植一堆草木。以上皆不是不是我们所要的牛车水,请还给它应有的特色,不要随便去弄它,一个地方的发展全是因为「人」聚集起来的力量让它显得它的独特及特别,顶多只能把它维持干净,却不要试图将它变成四不像。
我一直认为,若还是刻板的认定前来的人是基于慕名而来品美食,那真的是何等死板的想法,新加坡美食至今只有具体的「型」,欠缺的是美食的「心」,手艺断层是事实,绝非凭空捏造。
我更期望能有多一些已经不常见的小吃重新被介绍,对于前来的人,不管是游客或国人至少变得更有吸引力。而不是所有前来的客人都具备耐性等待位子,多一些小吃供人购买即刻就能品尝,宛如台湾夜市、东京浅草、筑地鱼市场等,即使站着吃也会觉得有趣。
牛车水既是唐人街,主要还是以本地华人之食品及文化为考量。远在温哥华的唐人街,你是绝对看不到那些不伦不类的非华裔餐馆或商店,就犹如我们的小印度,它之所以一直吸引许多外国人前往,若你往巷子里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很多旧式菜市、香料店、布料商等,其独特之魅力就在于此。当然也因为小印度仍有许多人居住,所以有生活和人气的味道。反观,牛车水所失去的,既是这股生活及人气的魅力,除了组屋内住人不说,那些经过翻新的楼屋已经迁离变成办公室等,没人住的地方,要它如何展现「生活」的味道,仅是一味的注入人工气息,当然其魅力自然扣分。
若真的要增设什么,我觉得路口前设牌坊,斗大的「牛车水」字眼既能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摄像需求。而在牌坊旁及路口交界处都摆有牛车水历史由来之解说,让游客多了解牛车水的改变。


还有一项极为重要却一直被忽略的,即是拌手礼。牛车水目前所售卖的商品来来去去不外是那些到处都有的商品,我真的不明白何以新加坡旅游局没提出与商家联手开发牛车水独有的商品? 如已经将其酱油及酱料精巧包装的「广和兴」,或者我国知名饼干品牌如「康元」,将传统饼干如大家都非常喜爱 小巧饼干 Iced Gems的包装精巧化;将三水妇人等形象制成可爱的Q版娃娃或吊饰,宛如日本商家最擅于的精致包装来吸引游客购买。研发新的独家产品来丰富牛车水缺少的资源,这些都是旅游局应该想到的方案,而不是纸上谈兵,什么都依赖民间或进口他国那些劣质产品。
• 把这史密丝街全面改为步行街,全天禁止车辆川行。
• 屋顶防雨最为比较重要,驱闷热、通风性要良好,维修不要复杂。
• 不需刻意将店铺改成食阁,显得太做作。更别搞一些有的没的又再让它不伦不类兼人工化。
• 让小吃再现,不限于坐下来品尝。
• 整洁即可,无需过于整体性的刻板,既然主题围绕于新加坡华裔之美食和历史。
• 就不应该外聘外籍员工进驻让其风貌改变,容易反客为主。
• 需探讨设计拌手礼、独有商品等。
• 需成立管辖单位来管制。
以上属我个人意见,若新加坡旅游局觉得我所提出的建议有建设性,请与我联络,千万别做偷鸡摸狗的勾当,尤其是拌手礼一事,我最为在乎,于此声明在先。
官方网址:
http://www.chinatownfoodstreet.sg/

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回忆廊:温哥华之《金菊园》

撰写温哥华《金菊园》,纯属个人之回忆。几次午夜梦回,总是回到餐馆之梦境,如此熟悉且历历在目,墙上那副秋天树林风景壁纸、那毫无情调的采光、那位脸上极少笑容的女侍应等等等。固然记忆片刻,却一直深藏于我内心许久许久…。




提起这地方,又让我忆起两位于街上碰见的女子………
先前说到这一社区不是个很好的社区,尤其是隔了条街的E Hastings St,转角或巷子内常有瘾君子或流浪汉聚集在哪里,纵然是白天经过,心里还是感觉不舒服。但我则在这条街上曾经遇见两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子,其中一位大约二十来岁的华裔女子,某天莽撞的来到我面前劈头就向我要十块加币买烟,她样貌其实还长得相当秀丽但双眼无神,可能是吸毒的关系或疏于照料,衣物虽然不算脏乱,可脸上则开始长出一些麻子。我只是摇头什么也没说,见我不理会她也没有纠缠…。
另外一位则更可怜,也是大约二十来岁的女子,一头金发还扎了两根冲天炮,衣物披披挂挂就像早期Cyndi Lauper那般,某天从商店走出,就看见她蹲在走道上,原本还不去留意,直到见她手中拿着一盒空的粉饼宛如化妆般使力的往眼睛搓揉让眼皮泛红,还一直看着停泊在路旁车子窗户的反射反问自己「Am I pretty?」,就这一幕已让我鼻头酸了起来,我知道她已疯了……

金菊园
地址:142 E Pender St, Vancouver
View Larger Map

Tuesday, August 09, 2011
壹食坊: 新颖粤菜 Majestic Restaurant

新颖粤菜于上个世纪末初绽魅力,其破格之势于传统粤菜开创了新局面,让中式料理像法式料理般展现出粤菜应有的雍容及典雅,不仅顾及到菜肴之味道,连同视觉上也赐予全新的再创造。
比较其他籍贯之菜肴,粤菜于新加坡被接受的程度也最为广泛。大华所提供之料理以粤菜为根基,再从其中演变,让传统菜肴展现出新颖之风格…《继续阅读 More about this article click here》
Tuesday, March 01, 2011
森品堂:Kki (ケーキ) 日系慕丝蛋糕

尚未前往这家糕点店之前,它已在网络火红非常,被网友广泛推崇。
我能理解当网友一窝蜂前往而且给予广泛推崇的心态,糕点店固然于新加坡有一定的市场及需求,但多数的糕点之水准则处于表面状,只得其型但就是缺少些什么似的。至今一家有别于一般的糕点店冒起,若不给于推荐或前往品尝似乎有落于人后的感觉。

过往只要向我提起栗子蛋糕(Mont Blanc),肯定让我陷入疯狂状态,可想而知我是多么深爱这款蛋糕,而这款蛋糕则大约于2000年初期才在新加坡出现,随后大约经过3至5年的时间,这款蛋糕才广泛地被更多本地食客所认识以及接受…。
这次走访Kki,选择于没有知会店家的情形之下前往品尝。固然店面的蛋糕选择不算多样,给予人一种「贵精不贵多」的矜持感。又或许是我个人想像力过于丰富,在尚未走访店家之前已经做了些许的资料查询,知晓老板Kenneth 属自学而成的糕点师傅,选择不多样生产其实也能在品质上做到更好的控管。
这一次走访,自进入店内于视觉上最先被Mont Blanc 以及Kinabaru 两种糕点所吸引。对于Mont Blanc,个人是觉得栗子的部份处理得相当平均,至少不会给于人太过甜腻的口感,另外值得夸赞的是栗子茸不干涩,这是许多店家经常不留意的细节,以至在吃栗子蛋糕时常觉得蛋糕上的栗子茸干涩得宛如隔夜蛋糕。

若你对慕丝蛋糕,这地方应该会能讨你欢心,下回我肯定会再前来品尝其他糕点,店家另外几款招牌蛋糕如:Antoinette,Soufflé Cheesecake以及Little Red Riding Hood已在我品尝名单内。
地址:7 Ann Siang Hill
电话:6225 6650
营业时间:12pm - 7pm(星期天至周五), 12pm - 4pm (周六),周一休息
Kki's Facebook

Friday, December 24, 2010
森品堂:Magma 德国菜肴
每每提起德国菜,多数人总会联想到德国猪脚、香肠或啤酒,对于德国菜的刻板印象往往就只停留于这几样。德国菜基本上较偏向家常菜,口味上也偏重,不是偏酸既是偏咸,菜肴卖相大剌剌的粗犷,不似法国菜般的精致及奢华。
这是我对德国菜的最初印象,但到了这里则有机会品尝到其他较有特色的德国菜肴后,对德国菜也多了一些了解。
德国南瓜汤(Pumpkin Soup with Pumpkin Oil)口感微咸,汤内还添加极少使用的南瓜油提味口感相当难忘。
比目鱼是国人较少食用的鱼类,而德国菜当中就有一道煎比目鱼料理(Pan Fried Lemon Sole),比目鱼的肉质柔细,用培根、韭葱(Leek)以及香料牛油来提味,其口感极似中菜,肯定是许多华人所能接受的菜肴。
若你偏食肉类,野猪肉或许能让你有尝鲜的感受。这道菜名颇长的野猪料理(Kurzgebratenes Bachenkotelett mit Waldpilzen & Kroketten)所使用的农场饲养的野猪,而且只选用雌野猪的肉来料理,以少量油来煎,肉质口感不材也无异味,与野生蘑菇伴食其滋味非常吻合。
高级餐馆的配菜很多都会选用白芦笋,而他们则是主要供应商,所以货源非常新鲜。若对白芦笋有兴趣可以询问可否有货,口感与一般芦笋不一样。若你对德国葡萄酒有兴趣,餐馆引进多达250种德国品牌等级相当不错的红白葡萄酒,对德国红白葡萄酒不熟悉,可向老板要求介绍。
餐馆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促销菜单,有兴趣可上网查询。
套餐:
全套餐提供三道菜肴,前菜或汤品选一,除此之外,餐馆还提供特别前菜,客人只需额外付费便可享用。主菜也供好几种让客人做选择,还有餐后不可或缺的甜品,咖啡及茶的供应。全套餐收费为$19.80++,若不想点全套,就单点主菜,餐馆只收$12.80++。享用菜肴的同时若有兴趣一品德国红或白酒,特品单杯价只收$5++。
Magma German Restaurant Wine Bistro
地址:2-4 Bukit Pasoh Road,
电话:6221 0634
网址:http://www.magmatc.com/
营业时间:12pm – 3pm (午餐) 6pm – 11pm (晚餐) 6pm – 12am (周五晚餐)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