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警告

Copyrights 版权
All text and images contain in this blog are NOT to be republished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所有文章与照片版权属作者拥有,欲使用任何照片或使用文章之部分内容,请来信与作者接洽。若被取缔将采取法律追诉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ruit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ruits.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August 07, 2014

森品堂:红龙珠拌薏仁

(网络随聊)

新马属热带地区,消暑对两地的华裔家庭异常重要。所以每当天气炎热时,家中总会煮绿豆汤或薏仁水。

许多人或许和我一样仅是爱喝汤水,所以往往一锅甜汤喝完后,剩余的薏仁或绿豆多数会丢弃。

薏仁多数人仅是吃一些些,绝少当成主粮,主要是因为性寒,吃多了体质会感觉变冷。基于不浪费,同时也鼓励那些不爱吃薏仁或体质燥热的朋友多吃,我稍微做了些改变,加入红龙珠以及柠檬汁,将它变成一道可口、清热、健脾、去水肿兼美白功效的营养午餐。

先说薏仁的益处,根据医药化学分析,薏仁含蛋白质16.2%,脂肪4.6%,碳水化合物79.2%。当中也含有维生素B1、B2,长期饮或食用能使肌肤光滑并滋润肌肤,同时亦能减少皱纹和消除色素、斑点及面疱等功效。而且它能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止泻、排脓等的作用,也常被当作节食用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仁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近年,许多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薏仁是一种抗癌和抗肿瘤恩物,初步鉴定,它对癌症的治抑率可达35%以上。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是,薏仁促进免疫能力的作用以及降血糖和血钙的特殊功效,这对城市人何其重要。

至于龙珠果,目前市场所见多为红白两种,其实还有一种是黄皮白肉的黄龙珠,至今在市场较少见。但不管是红或白龙珠,其营养价值都相当高,同时以视为优良的保健食品。

龙珠果原产自中美洲热带地区,属仙人掌科植物果实,它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蛋白以及花青素,丰富的维生素和水溶性膳纤维。

龙珠果的一般功效为解毒排毒、祛脂肪降压、养肝、提高免疫力、润肠、降低胆固醇以及抗辐射。除此之外,多吃龙珠果还能保卫胃壁、抗衰老、预防脑细胞变性、抑制痴呆症的发生等独特的功效。

固然益处很多,但两者都属寒性,经常腹泻、四肢乏力等寒性体质的人则不宜多吃;女性在月经期间也不宜食用。







Monday, August 04, 2014

森品堂:新潟县产红小玉西瓜Hime Kansen

(网络随聊)

近日,日本新潟县农林水产部食品流通课(Niigata Prefecture)到新加坡做推展,有幸透过好友前往参观。

之所以会对新潟有兴趣纯属巧合,即将在八月出版的奢华杂志《品》所撰写的稿件,就因为与新潟产的清酒有了一次美丽邂逅,让我想更了解这地方产的精米以及其他特产。

新潟以盛产特A级极品精米闻名,以越光米(Koshihikari)最负盛名,这次在推展会上除了品到越光米煮出口感绝佳的米饭及越光米做的麻糬和白粥,真的让我留下印象。下回有机会,我再特别介绍越光米以及新潟县产的知名清酒给大家。

也刚好是小玉西瓜盛产的季节,当日有新潟县产的红小玉西瓜。体积如小型足球般大小,重量大约在1.5至2公斤左右,每年6月至8月为盛产期。

一看果肉红白的比率既可见与普通西瓜不同之处,瓜肉赤红白边极少,瓜籽少宛如点缀,清甜多汁,让人几乎想把瓜皮也直接啃下去。我能想像摆进冰箱冰过之后,那清甜的口感是多么诱人。

从资料上知晓红小玉西瓜「姬甘泉」(Hime Kansen)是在沙丘培植的品种,而新潟南鱼沼市另一名产「八彩西瓜」则是种植在含火山灰的土壤。所以单凭我个人口感,它清脆的口感及甜度,再加上皮薄的部分,它应该是「姬甘泉」。

若你至今还以为西瓜都是一个样,不就是水份超多的甜瓜,干嘛还特别去做比较?

所谓的甜又可以甜到什么程度?

那这体积不大,在吃进嘴里时,会让你闭目享受其甜度的西瓜肯定会明白我在享受每一口的心情。

西瓜大家都爱吃,能吃到这种等级的甜度,我已经很幸福了。


新潟县官网
小玉西瓜「姬甘泉」网购





Wednesday, May 14, 2014

森品堂:番薯益处何其多

(网络随聊)

这是我妈煮的番薯甜汤,也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一道糖水。于大热天来一碗甜汤还真的是让身体舒畅。

在我家,番薯多数都用来煮甜汤,另外一道我妈的拿手甜汤是极富盛名的「磨磨喳喳」,许多尝过的友人或邻居更是欲罢不能,往往都是两至三碗才能满足口腹。

当然,我自己本来就爱番薯,与番薯相关的甜品我都照单全收,日本应该是把番薯玩得出神入化的一个亚洲国家,各式甜点如紫薯蛋糕、番薯羊羹简直是销魂……

住台湾时期,冬天吃烤番薯是必然的,而台湾在食用番薯方面也相当多元,各式各样的甜品都少不了番薯的踪影。

于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的奢华杂志《品》当中,我撰写了一篇名为「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文章,主要是讲述一些蔬果早期自他乡被引进中国,同时又在中华料理当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说到番薯(台湾称为地瓜),这个不起眼的食材它不仅仅只是一般根茎蔬果,它的伟大及重要性更被记上一功,早期中国于旱灾时,番薯则救活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可想而知它对我们华裔是何其重要。

以下是我整理出来的一些关于番薯的资料,至少你在吃番薯时也获得些资讯。

番薯为旋花科植物,又叫红薯、甘薯、山芋等。目前除了红薯,紫薯以及日本番薯于市场最为常见。据研究测定,每百克番薯含热量仅127千卡,粗纤维0.5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9.5克,另含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物质。番薯含热量仅为馒头的一半,番薯亦可代粮充饥。

番薯,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吃番薯容易放屁…………

而且,番薯里面还有类似排卵剂的物质,因此有人说妇女多吃番薯会多生小孩……。

番薯为偏碱性食物,食后可抑制皮下脂肪的增长与堆积。番薯既可生食,又可蒸、煮、烤或炸等,在烹制之前,将番薯切块用盐水泡一二个小时再煮或烤,可减少食后的泛酸及腹部胀气和排气等不适感。另外,番薯亦可解酒。

番薯还有许多维生素A、B及纤维,有非常好的通便作用,对那些消化系统不好的人多吃番薯则有益。番薯不仅有利于排便,有利于减肥。

                                                                        番薯大洋洲历史扩散表

番薯,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食材,而是在400多年前明朝时期从所引进。

番薯起源于南美洲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且容易栽种。近期有研究说番薯是玻里尼西亚人早在8000年之前引进南美洲。

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后来西班牙水手又将番薯引进菲律宾。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番薯才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是一位名为陈益的东莞人从安南(今越南)所引进广东。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试种。随后,番薯便开始在中国繁衍,最初是广东,随后是福建,到了明末,浙江也引进了番薯。这对广大的穷人来说,耐旱的番薯可真的是解救饥饿及充饥的救星。

李時珍《草本纲目》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是五谷而食甘藷故也。」中医学认为甘藷(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

除此之外,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甘温。煎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种类不一,以皮赤、无筋、味纯甘者良。亦可生啖。」所以,即使脾虚的人,也要多吃番薯来健脾胃。

由此可见,番薯是何等重要的食材。


哦!差一点就忘了! 有人问起糖水的做法……

红糖老姜番薯糖水

材料:番薯、老姜、红枣、红糖

先煲姜水:
姜拍散,红枣去核切成若干瓣,水煮开后放入熬煮。

处理番薯:
番薯削皮,用刀刃深入番薯肉中,稍稍用力将番薯一块块撬开,并浸泡于水中,多换几次水以洗掉淀粉,使汤色更清亮。开中火,在锅中翻炒番薯,将水分炒干。炒干后再一次浸泡于水中,清洗几下。

熬煮番薯:
处理过的番薯放入之前熬煮中的姜水中,开大火煮沸,放入红糖。转小火熬煮至番薯变软即可。



王妈妈香兰双色番薯糖水

材料:番薯及紫薯、老姜、香兰、冰糖或红糖

先煲姜水:
姜稍微拍一下,香兰叶一把稍微扭一下,主要是让其香味散出,水煮开后,下冰糖让糖溶化。

处理番薯:
番薯削皮后,浸泡于水中,沥干后隔水蒸熟。若要直接摆入糖水一起煮熟,切记红薯耐煮但紫薯则容易糊掉,不建议将它摆入锅内熬煮。

糖水上桌:
蒸熟的番薯于上桌前,淋上先前煮热的姜糖水,紫薯会随即释出其色泽。



相关资料:
草本纲目
有关番薯的传入
Sweet potato DNA indicates early Polynesians traveled to South America


(资料来源自部分网络,经由笔者整理)





Tuesday, April 09, 2013

森品堂:香吉士摩洛血橙 Sunkist Moro Blood Orange


(网络随聊)

曾在2011年撰写了篇关于香吉士柳橙的文章,文中也仔细的介绍过香吉士柳橙共有4种不同品种。当中称为摩洛血橙(Moro Blood Oranges)则无意间在某日本超市找到,让我喜出望外。

我一直都希望有机会品尝到摩洛血橙,既然有售卖当然不会错过。何以摩洛血橙会如此引起我的关注,当然是其口感及风味,柳橙吃得不少,但带有覆盆子(Raspberry)风味的柳橙对我绝对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柳橙在市场上是相当受欢迎的果实,近年除了大家熟悉的香吉士品牌,许多南非或其他地区的柳橙也被引进新加坡市场。但多数还是脐橙(Navel Oranges)及晚仑夏橙(Valencia Oranges)较常见的品种。摩洛血橙的引进无疑算是增添多一种选择,但它会否受到一般国人的欢迎则另当别论。

摩洛血橙原产意大利,摩洛品系據信源自於19世紀初的柑橘產地Lentini(位於西西里島上的Siracusa省)一帶,為 桑吉耐劳血橙(Sanguinello原生於西班牙)的突變。摩洛血橙是「全血」的血橙,既是果肉是从带宝石红色的橙色纹理、鲜红色甚至于到更深一点的绯红色。深橙色的果皮有带点的纹路或红葡萄酒色的纹理。摩洛血橙盛产期为每年2月至4月,固然稳产,果实亦质优,唯一果实不能久贮。


摩洛血橙的编号为「4381」, 果皮其实稍微偏厚,果肉呈深栗色,其味带有覆盆子果实的风味,酸度也比一般品种来得低。摩洛血橙近年于市场广受瞩目及欢迎,主要是果实含有丰富的防老抗氧化剂「花青素」。

花色素(Anthocyanidin)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存在于许多花朵与果实(蓝莓或深色果实)当中,但柑橘类果实当中则属少见。花青素是纯天然的抗老营养补充剂,研究证明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它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高出五十倍,比维生素C高出二十倍。它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为百分百,服用后20分钟就能在血液中检测到。

固然价钱会比一般柳橙的价位偏高,但仍觉得是值得品尝及推荐的。若你有幸在市场当中找到,真的值得你购买来品尝。


官方网址: http://www.sunkist.com/



Thursday, April 12, 2012

森品堂:圣女果 Cherry Tomato

(网络随聊)

近期某超市引进法国培植的番茄,所引进的不仅是传统的红色番茄,较少看到亮黄色、橘黄色、紫色及黑色番茄也被引进。当中黑番茄属转基因品种,于网络查证获知可抗癌,其果皮及果实中的花青素含量较高,也因为少见所以特别引起我的兴趣。

我向来爱吃番茄,近几年多食圣女果来取代一般番茄,而当天见那法国培植盒装的圣女果其价钱顿时让我咋舌,其价钱是一般马来西亚金马伦高原盛产的圣女果盒装的五倍,而这法国圣女果还不是有机栽培的番茄。

固然我支持有机栽培,纯然是对地球的关爱以及对自身身体的爱护,但不是所有打上「有机栽培」的蔬果都让我相信其真实性,若打上「有机栽培」我肯定会上网追根究底一番,试图查询其来源。

本地俗称「樱桃番茄」的圣女果近年广受食客欢迎,固然属水果但多数人仍视它为蔬菜类,其身形小巧多数沙拉都将它并入其中,除了方便同时也增添视觉效果。由于过往我们所接触的番茄较大,当圣女果风行之时,我一度还以为它是基因改良品种,直到上网查询才知晓它属最原始的番茄,其品种没被驯化,DNA序列分析的结果能证实这一点。

说回番茄这名字,番茄中的「茄」字确实取得贴切,它跟茄子同属茄科植物。原始番茄的原产地远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原始野生番茄被当时的中南美洲统治者阿兹特克人所栽种,果如其名,如同樱桃般小巧。(阿兹特克=Aztec, 14至16世纪的墨西哥古文明族群

16世纪初,欧洲人踏上南美大陆,就对这些漂亮的果实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将它们带回了欧洲。只是这些番茄被送进了花圃而不是菜园。据说这个「错误」的放置,是因为一本植物书上的一条错误的记载,番茄被打上了有毒品的标签,并且被命名为「狼桃;Wolf Peach」,以示其毒性凶猛。

后来是意大利人开始在菜肴中将番茄入菜,番茄才被当做蔬菜广泛的被推广种植,此时番茄仍属小型。自番茄加入蔬果队伍开始,追求更大更多的番茄果实就成了育种的主要目标。随后不断地杂交培育,番茄也越来越大。只是一些标志性的东西似乎遗忘了,所培育出来的大番茄不但不香也不甜,甚至连番茄原有的酸味也被省略掉了。现今所栽种的圣女果属樱桃番茄所杂交的品种,主要是将口感风味俱佳的樱桃番茄其优良性状通过常规杂交中心组合,才产出口感极佳的果实。所以圣女果尚未被基因改良技术。

圣女果除含有番茄的所有营养成分外,其维生素含量是普通番茄的1.7倍,圣女果中含有谷光甘汰和番茄红素等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特别可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并且可增加人体抵抗力,延缓人的裒老。 圣女果的番茄红素可保护人体不受香烟和汽车废气中致癌毒素的侵害,并可提高人体的防晒功能。番茄制品中的番茄红素不但可防癌、抗癌,特别是可防前列腺癌。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宜婴幼儿、孕产妇、老人、病人、高血压、肾脏病、心脏病、肝炎、眼底疾病等患者食用。经常发生牙龈出血或皮下出血的患者多吃圣女果则有助于改善症状。反观,急性肠炎、菌痢及溃疡活动期病人不宜食用。圣女果也有食疗作用,其果性甘、酸、微寒、归肝、胃、肺经;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凉血平肝,补血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效;可治口渴,食欲不振。圣女果忌与石榴同食,这点需稍微注意。


(转载自http://jikyuawanowa.wordpress.com

*袖珍番茄的面世…
圣女果不是我所见过最小型的番茄,去年在东京发现比圣女果更小巧更袖珍宛如鲑鱼卵般大小的袖珍番茄(Micro Tomato),此袖珍形的番茄则早在2008年就在日本超市出现,但不容易找。袖珍番茄味甜,成串,多数则是高级餐馆用在摆盘装饰用,价钱比一般番茄或圣女果还要昂贵。

(转载自http://www.e-concept.jp/Bizlog




(备注:部份资料源自网络,已经过笔者整理)

部份资料来源:
圣女果是转基因蔬菜?
The Most Misunderstood Fruit in the World:The Wolf Peach
tomatocasual.com
“Wolf Peaches” and Other Strange Tomato Superstitions
Wikipedia Tomato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来找碴:香吉士柳橙 Sunkist Orange PLU code

(网络随聊)

现今所有的柳橙都贴了一张椭圆型的贴纸,而上头往往会有编号,香吉士是多年来备受喜爱的品牌,固然我国市场不断有新区域的柳橙被引进,但这品牌却始终有其支持者。

香吉士柳橙上的编号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颖话题,只是至今许多人购买时根本不去在乎编号的背后到底要透露什么资讯,加上供应商也不曾正式做产品教育,尽是一再的强调多甜多好吃。

拜托,都什么时代了,还以70年代的方式在促销及售卖,也难怪至今许多街坊的阿嫂、上班族、学生等连柳橙是热带或温带水果都仍分不清楚。就因为市场常见,所以理所当然的以为柳橙是热带水果……(真的是香蕉你的芭乐!)

前阵子,香港有相关新闻见报,话说有电邮传言指香吉士「4」字头柳橙是以传统方式种植,且含大量的农药,劝请市民勿吃,也因此危言耸听的流言导致「4」字头柳橙滞销,而另一方面「3」字头柳橙则因传言反成为师奶们的抢手货等云云…。

也基于此,我也决定将大家极为喜爱的柳橙的编号来详细的做一次讲解,至少未来在购买时,多少也有些基本概念和认识。

香吉士柳橙共有4种不同品种,脐橙(Navel Oranges)以及晚仑夏橙(Valencia Oranges)则是国人较常见的品种,其他如樱桃橙,也称为血橙(Moro (Blood) Oranges)以及红肉脐橙(Cara Cara Oranges)两种则尚未登陆新加坡市场。

脐橙 Navel Oranges
每年十二月至六月是脐橙的供应期。此品种极容易辨认,因果实内长有小果常裂开状似肚脐而因此得名。脐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柳橙,但也是最难种植的品种,单价也比其他柳橙来得高。果型大且有重量,清香且甜,无核、易剥也是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晚仑夏橙 Valencia Oranges
晚仑夏橙供应期为四月至九月。夏橙体积较小,略带核,果汁极为丰富,果皮薄,适于用来榨果汁。成熟的夏橙有时会因为天气温暖果皮因而「回绿」。当夏橙于树上熟透时,通常会变成明亮的橙色。若季节暖和,成熟的果实可能重新吸收叶绿素,果皮略带绿色。

血橙/樱桃橙 Moro (Blood) Oranges
樱桃橙的供应时期为每年一月到三月。樱桃橙果型为小至中等,果皮很薄,几乎无核。切开时,果肉呈现明亮的红色到深栗色的鲜艳果肉,其味带有覆盆子或草莓等果实的风味,酸度也比一般品种来得低,果实还有另一个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含有丰富的防老抗氧化剂「花青素」,近年于柳橙果实中异军突起。

红肉脐橙 Cara Cara Oranges
红肉脐橙于1976年在委内瑞拉(Venezuela)的Hacienda Cara Cara被发现,而因此得名。红肉脐橙属脐橙的一种,产于冬季,果肉色泽暗粉红或红色,带有浓郁的蔓越莓风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以及茄红素,尚未运输到国外,所以不易购得。

根据资料所言,所有柳橙皆有采收工人以手工采摘,装入大箱子后,卡车将果实运送到包装厂进行分级,同时也把腐坏或压坏的果实挑出来后再洗净。在清洗过程中除掉果实表面的天然蜡再用可食用的非动物蜡取代,如此则可以防止水分散失和达到保鲜的作用。

大略走了几家超市,找到的香吉士柳橙有南非产编号「3156」的Midknight晚仑夏橙,果型较大无核,单价位于50¢至65¢,视所在地区出售;编号「3155」,同样也属Midknight晚仑夏橙品种,不同之处则是果型较小偏中型,多以袋装出售。

编号「4014」美国产的晚仑夏橙,果型偏小,色泽偏黄带绿,以袋装出售。编号「4388」南非产的晚仑夏橙,果型大,色泽也比编号「4014」美国产的深许多,似乎南非的阳光比加州还要充足。

以下为香吉士柳橙编号之资讯,多数为「3」和「4」为主。若你无意间发现以五个数目字以「9」字头开头的香吉士柳橙(例如编号93108),那是属于有机种植的柳橙。

先前一再有误传说编号以「8」字头开头的柳橙为基因改良品种(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目前以获得证实纯属谣言,根本没有相关编号属所谓的基因改良品种的资讯。

报章在刊载之时仅是转载,当中之误传也不追查是否属实就将外地报章所报道全部转载,如此误导报章读者,编辑是基于懒惰或者心存侥幸捡现成新闻来填版位,就只有读者自己去斟酌及评论了,我不做诱导…。



Sunkist PLU Codes
3027 - Shamouti
3028 - Delta, seedless, small
3036 - Midknight, small
3107 - Navel, medium
3108 - Valencia, medium
3109 - Seville / Marmalade type
3110 - Navel, Cara / Red
3153 - Delta, seedless, medium
3154 - Delta, seedless, large
3155 - Midknight, medium
3156 - Midknight, large
3309 - Lima
3310 - Pera
3370 - Maltaise
3371 - Salustiana
3372 - Navelate and other late Navel varieties
3373 - Navelina including Newhall
3374 - Without postharvest treatment
4012 - Navel, large
4013 - Navel, small
4014 - Valencia, small
4381 - Blood
4382 - Juice
4383 - Tangelo Minneola
4384 - Navel, small 1,2
4385 - Navel, large 1,2
4386 - Temple, small
4387 - Temple, large
4388 - Valencia, large


官方网址: http://www.sunkist.com/

说明转基因生物产品健康危害的首席代言人Jeffrey M.Smith证实资讯误传: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





Monday, September 05, 2011

森品堂:红毛榴梿(正名:刺果番荔枝)Soursop

(网络随聊)

红毛榴梿原产于西印度群岛(指南北美洲之間海域中島群;加勒比海国家),相信早期是透过西班牙人将它带到菲律宾,由于气候相宜,随后则在东南亚、越南、海南岛等热带地区繁殖。不知是那位仁兄帮这果实取了个和榴梿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果名,又或许是基于它来自西方加上外型带刺与榴梿雷同,便为它冠上「红毛榴梿」这名称。

本以为这果名已够搞笑,想不到从日文直翻成中文的译音更好笑,称之为「罗李亮果」。而据说台湾称为「阿娜娜」,目前证实南投地区有果农在栽种。 红毛榴梿的真实名称为「刺果番荔枝」,由于和「番荔枝」(释迦;Custard Apple)长得相似也常被误以为是番荔枝。其实两种水果本来就属同种,都属于番荔枝科(Annonaceae)品种。

红毛榴梿皮薄带刺,成熟时果实芳香,果肉柔软微酸有种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1及B2。以往多数是直接吃其果肉,因为果实容易熟透,保存期非常有限,所以一旦切开,就火速将它吃完。

将它打成果汁则是近十来年才广泛流行起来。当然由于果肉芳香且相当受食客的欢迎,一些售卖冰品的摊贩则将果肉打成浆状,再将它淋在红豆冰上来增添风味。曾经于网络有人误传,说它有抗癌作用,瞬间导致其价钱快速的水涨船高。虽然后来没有相关追踪报道,但无可否认它确实是相当有营养的果实。至今红毛榴梿其实不容易于市场找到,我曾经花了半年时间到许多传统市场去寻找都不见踪影。

根据一些马来西亚果农的述说,栽种红毛榴梿成本高,同时风险也很大,这也应此导致市场上的货源少,以致其价钱会稍微贵了一些。再加上其盛产季于5月至10月期间,而种植红毛榴梿最怕遇见的是连绵雨季,一旦雨水过多,果实则容易腐烂而掉落,所有辛劳全部白费。

如先前所提,果实容易熟透,加上保存期有限,从果农收成到收购商在收购直至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闪失,完全是与时间赛跑。

所以,若那天你很幸运的遇见这个即将在未来成为「梦幻果实」的热带水果,不要用手去挤压或欺负它,因为它比榴梿还要难栽种。

*备注:
① 新马一带称洋人为「红毛 Ang Mo」。
② 我拍摄的这颗红毛榴梿,还是特别订购才购买到的,得来不易啊!
③ 当初在筹备《新加坡食尚达人》书籍时,因为找不到果实供拍摄,又不想购买他人的档案照,唯有临时将这果实的介绍文稿给抽出。






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森品堂:酸柑 Calamansi

(网络随聊)

酸柑是南洋一带盛产的柑橘类果实(内地称为卡曼桔,日本称为四季柑),也是所有柑橘类果实当中体型最为小巧的一种,外型与金桔极为类似,唯一不同之处则是橘皮呈深绿而非橘黄色。

(柠檬、莱姆、酸柑。照片转载自http://www.tasteduds.com/

往往这小不隆冬的柑橘类果实常被人误以为是青柠(Lime;台湾称为莱姆),青柠则比酸柑大上许多,而且两种柑橘果实无论是味道或香气则全然不同。还有一种也经常被浑淆的是泰国产的泰国柠檬,外层宛如长瘤凹凸不平的外皮,是烹煮泰国料理必备的食材。

酸柑在南洋一代被广泛的利用,尤其在调味方面,更是不可或缺。酸柑其味酸中带有微微的甜度,从一般酱汁的调味、面食提味、冰冻甜品提味、饮料等都可见著其踪影。新马一带非常喜欢使用酸柑汁加糖水调配成酸柑水,于炎热的天气饮用,有解暑、解渴以及化痰的作用,若饱食一餐之后饮用,更有解腻的功效。

酸柑含有丰富的类黄酮类(Flavonoids)的川陈皮素(Nobiletin),川陈皮素有抗血细胞凝集、抗血栓形成、抗癌、抗真菌、抗炎、抗过敏、抗胆碱酯酶和抗癫痫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剂。


我母亲每回于天气燥热之时都会买一大袋的酸柑,将酸柑清洗后摆一旁让它自然干才将酸柑切半,然后以柠檬片挤压器将酸柑挤压取汁,跟着在将先前准备好的冰糖水以及清水拌入混匀(加稀释过的蜜糖水也行),于微酸的果汁内加入冰糖水,有去火的功效,同时也不会让肝和肺增加负担。将混合好的酸柑水摆入冰箱内冷却,其风味更佳。


固然看似麻烦,但自己动手做始终比买添加色素、酸柠汁取代品或大量糖浆的现成品回来好得多。之前在日本的超市见到一瓶900ml冲绳岛产的100%纯酸柑汁要价1575円,相等于新币$24。有些纯酸柑汁则更是昂贵到让我恨不得想冲到市场买回一桶酸柑挤压成汁来做酸柑浴,好让那些身在日本的友人恨得牙痒痒的。这些网页在介绍酸柑时,最主要还是主打酸柑有助燃脂肪帮助减肥的功效。(见日本网页

倘若你觉得酸柑水不过尔尔想挑战更高难度,看看他人如何将它弄成「酸柑酵素」。






Saturday, July 16, 2011

森品堂:马来西亚榴梿

(原稿刊登于《新加坡食尚达人》美食讲解 之「热带水果篇」)

新加坡人对榴梿的喜爱可用疯狂来形容,但对于品种及口味,则比较钟爱马来西亚品种,以下将介绍一些于新加坡较常见的马来西亚品种。一般所谓名种,指的既是下列所介绍的改良品种榴梿。若于榴梿摊位见到「山笆榴梿」,山笆榴梿所指的是原种没经过改良的野生品种。

备注:若果肉表层起皱纹或肉质透瘀青色,其味甘香扑鼻,此乃老榴梿树所产的极品榴梿。

榴梿向来有「水果之王」的美誉,而许多人在面对果王时所产生的反应则是相当的极端,犹如那些不喜欢臭豆腐味道的人,在面对榴梿时的反应是一样的。 新加坡所售卖的榴梿多数从马来西亚进口,部分则来自泰国。一般进口到港台地区的都是泰国出产,但近期香港及中国市场则对马来西亚榴梿趋之若鹜,而中国将会是榴梿最大输入国,未来新加坡人将再也无法像至今如此吃到最高等级的榴梿,要吃好的等级榴梿或许还必须特点前往马来西亚「碰运气」。

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榴梿基本上品种皆不同,从香气到口感即能感觉其差异,泰国品种味道浓郁且甜腻,果肉色泽偏黄、肉质厚实且偏甜。马来西亚榴梿品种较多,味道浓烈、温吞及饱和,果肉色泽有金黄、橘黄、鲜黄、浅黄、白以及红。


马来西亚品种一般成熟时自然掉落,不似泰国品种在尚未成熟时就将果实砍下,肉质多数熟成,其入口即化犹如雪糕的口感,是让人迷恋其味的主要原因。一般榴梿爱好者对其味有一定的个人喜好,榴梿不仅是只有甜味,甘甜、微苦也有其忠实拥护,有些高等级品种味道苦中带甘,食后口中甘甜无比,让榴梿爱好者回味无穷。

以往榴梿有季节性,如今一整年都能见其踪影,就连普通超市都有去殼装密封盒的榴梿在售卖。若属行家,准会到榴梿摊贩去选购合口味的高等级品种榴梿来解馋,有些摊贩会有一些所谓「包吃」的保证,也既是让您先观其肉质色泽及嗅其果味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有几项事宜必须提醒,新加坡地铁立法规定不允许搭客携带榴梿上列车,违者将会被罚款$30新币;一般公车也不允许乘客携带上车。计程车固然没规定,但最好先询问计程车司机可否介意,但仍然不建议将它提入车内,最好将它摆入后车厢。榴梿的气味挥之不散,若不喜欢其味,还一直被气体不断「薰陶」也真的怪难受的。一般旅馆也不允许房客携带榴梿回旅馆享用,以免浓郁的味道于中央冷气系统挥之不去,干扰到其他对榴梿反感的旅客,切记。


*错误指正*
「榴梿」的「梿」字之正确写法;网络上则多将「榴梿」写成「榴莲」。榴梿和莲花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于字眼上切勿再将「榴梿」写成「榴莲」。

*小提点*
(一)食完榴梿后,如何去除手指和口腔中浓郁的榴梿味?
向摊贩要一瓣榴梿殼,摆在水龙头下让水顺著榴梿殼往下流的清水用于洗手和漱口就能将那浓郁的榴梿味给消除;同样使用一瓣榴梿殼于殼内放一些盐巴加满清水喝下,有清热作用并淡化口中的榴梿味。

(二)食榴梿过量会燥热,如何解热清凉?
吃山竹,山竹性偏寒凉,有解热清凉的作用,与榴梿相对,一王一后,一热一凉。可化解脂肪,润肤降火。


相关文章:
《新加坡食尚达人》上架了!
OMY专访:王祚森谈出版《新加坡食尚达人》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