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警告

Copyrights 版权
All text and images contain in this blog are NOT to be republished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所有文章与照片版权属作者拥有,欲使用任何照片或使用文章之部分内容,请来信与作者接洽。若被取缔将采取法律追诉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 Show all posts

Friday, December 02, 2011

纯属感受:林金城之新书「知食份子-Eatellectual」

(网络随聊)

去年因为金城大哥到笨珍撰写云吞面而与我二叔结缘,随即金城大哥还透过二叔转送了本《知食份子-寻味地图》给我。再加上于FB机缘巧合的「偶遇」让我们因此结识,虽然至今尚未正式碰面,对于碰面则让我更为期待。

今天收到金城大哥寄来的新书《知食份子》,我也于上星期回赠了两本自己的拙作,感觉像似「交换日记」。其实老早就一直希望能亲自将书籍送上,可惜一直没机会到吉隆坡,直至这次大哥说他会寄给我,我怎能不将绝版的《新加坡美食地图》及《新加坡食尚达人》寄上?

马来西亚地大,加上各州各种族所孕育出来的美食肯定来得多,当新马分家之后,其独特及两地人相当熟悉的口味在马来西亚仍有保留、传承及演变。反之现今城市化的新加坡于本地美食上的保留则逐渐失色,许多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


至今所谓的本地美食来去就只剩下那些目前所见的,而且论及水准更是每况愈下。两地之美食于历史上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仅因为政治所见的分歧导致两地美食上也有所失联。随即新加坡人于口味上开始偏向西化,传统美食手艺继承无人或失传等等因素,导致原本还算精彩的本地美食则越来越失色。

林金城大哥这本新书《知食份子-Eatellectual》固然着重于麻坡、怡保、槟城等地方美食以及海南咖喱饭之撰写,从中也能找到许多新加坡人相当熟悉的美食记载。


新马两地美食之历史记载向来都很少人着手,因为许多美食之起源属草根性,许多美食早期则没有多少文章书写,多数则属口传,经过多年的变化,让记载工作则变得异常困难,许多历史需抽丝剥茧的将它一一的翻出来,如此艰辛的差事,不是那些仅会写华丽字句又不懂装懂的美食记者或部落格写手所能理解的。

若您对林金城大哥的新书《知食份子-Eatellectual》有兴趣,新加坡的读者或许可以考虑到Kinokuniya向他们订购;若你经常进出马来西亚,可以到当地书局购买。



林金城知食部落格
星洲日報|安樂茶飯‧林金城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纯属感受:沉淀的九月

(网络随聊)

你一定会发现近期极少更换文章。的确,自香港回返后发现自己宛如被榨干似的,撰写的文章犹如流水作业,连自己看了都嗤之以鼻。

对自己的文字有洁癖,堆积出来的文章往往写不到一半,只需将手指摆在「Delete」按钮上按下,既可将原先花上一段时间撰写的东西全部给删除掉。近期看自己写的美食文章我预见自己的虚脱,不似东京回来所写或形容得那般细腻,所以我给自己的味蕾放一个假,因为它迫切需要…。

纵然味蕾放假,但不表示自己也可以放假,当写完香港特稿过后,我又开始撰写自己筹备及酝酿了14年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之一,这也是我那些自网络专栏就一路支持我的读者最最最期盼的作品。

以14年来酝酿其实是相当长的时间,但有些题材是年轻时根本无法驾驭的,因为少了许多历练以及客观。我在29岁那年无意间接触到这个题材,但我无法预见故事的生命力以及它是如此立体化,所以当自己开始着笔之时,我能进入自己的故事去感受我笔下人物的情绪及思维。

写长篇是件非常耗精神以及让情绪几乎崩溃的文字撰写,一面写一面拭泪,自己完全进入了故事内容,我不知道其他作家是否像我这般疯狂,但因为故事是自己酝酿多时的成果,能一字一句,一章又一章的将它写出,我知道自己已经有能力驾驭这个故事了。

或许你认为我是神经病,但我必需解释一点,若自己写的故事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我能拿出什么东西来感动你呢?

还有一则事件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长篇小说尚未完成之前,其实我将曾经撰写过的短篇及中篇小说做了些修改,并且向国家艺术理事会申请出版补助金,希望了结了多年出版小说集的心愿。这项补助金的申请要等到年底12月才知晓是否通过,若申请真的被批准,小说集铁定于明年2月出版。

后天即是我43岁的生日,就当这篇文章是鼓励自己的礼物…

祝我生日快乐。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壹食坊: 如花绽放的《满福苑》


距离上一回到满福苑试菜有好一段时间,上次是基于《新加坡时尚达人》书籍的关系,而这次也是为了书籍进行改版再次前来。

满福苑曾于今年年初进行整体装修而暂别了一段时日,经过整顿之后,不仅来了位新总厨,菜肴无论在卖相或味道上都有了一番进阶,加上整个全新的用餐环境,焕然一新则是最贴切的形容词…《继续阅读 More about this article click here





Thursday, September 08, 2011

森品堂:嘟嘟糕Kuih Tutu与碟蒸糕Putu Piring


(网络随聊)

我爱这款传统糕点,管它是华人售卖的嘟嘟糕或是马来人的碟蒸糕。

嘟嘟糕所使用的面粉是由白米所磨成,将面粉和馅料摆入一个特制模型内于现场即时蒸制,馅料分别为甜椰丝和花生两种口味,等上几分钟,糕点蒸熟且成型,用香兰叶垫底以吸收其特殊的香气。

说起嘟嘟糕,顿时让我想起曾经有位后备兵役时期的同僚,于80至90年代中期,他在武吉知马熟食中心经营一个售卖嘟嘟糕的档口,每次去探望他时,往往基于嘴馋都忍不住嗑了好几个,说起来还真的有点不好意思。



说实在的,他制作的嘟嘟糕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不因为是我认识的关系,而是他整个制作过程,让我知晓这小小的糕点背后有一个不一样的坚持。

你能想像全程制作的辛苦吗?固然是机器在操作,但从米的选择,到花费时间将米捣成粉末状,以及糕点内馅全数皆自己亲手制作而非购买现成品,就这一点就不是许多摊贩所能的过程。现今售卖嘟嘟糕的摊贩多数都使用现成品,所以口感上始终类似同一家工厂所制作出来的成品,唯一不同的所在是比较制作糕点的人其手艺及细心的程度。

同僚后来结束经营,主要是因为必需找另一个地方安置那台捣米机器,再加上许多地方的租金过于昂贵,经过与家人商量之后,他选择结束经营。或许在你的记忆中曾经光顾过他经营的档口,也或许你也和我一样,很怀念那充满米香的嘟嘟糕。

至于马来同胞售卖的碟蒸糕,固然制作方式类似,但使用的面粉则有别,碟蒸糕使用的是粘米粉也称为大米粉,也是所有大米中糯性最低的品种。于外型上是比嘟嘟糕大了一些,馅料上的使用较简单,就只有香味独特的椰糖 (Gula Melaka)一款,在吃的时候撒上新鲜椰丝,如此简单的配搭极度诱人。

但至今真的做得好的摊贩也不多,许多摊贩于制作时,蒸出来的糕点几乎不堪一击,才轻轻拎起即刻断成两半。这关系到制作糕点时模型底层米粉挤压的力道。有些摊贩则比较聪明,在粘米粉当中加入小部份的米粉来调比率,以此糕点则不至于那么脆弱。

建议下回若遇见售卖碟蒸糕的摊贩,先在一旁观望摊贩其制成的糕点才决定买不买,若稀稀散散的,这摊位就别光顾算了。


即将进行《食尚搜寻》活动,密切留意!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11

森品堂:海南薏粑 Hainanese Glutinous Rice Cake


(网络随聊)

许多新加坡的读者(甚至于年轻一辈的海南人)或许都不曾见过这个传统糕点,即使见着了也不知糕点之名称。

这糕点名为「薏粑」,是海南家庭逢年过节必备的传统糕点,薏与意谐音,即表达心意和良好愿望的粑。但「薏粑」非正式的书面语,而是由海南地方方言直译而来。或许连许多海南人也不知道它的书面语该怎么写。当然若你问我它的英文名,我只能直译为Hainanese Glutinous Rice Cake。

凡有亲朋戚友家中庆祝任何喜事,都会送些薏粑祝贺。由于薏粑的原材料是糯米,所以口感宛如麻糬般黏韧。薏粑的制作是把搓软的糯米面团揉搓成小团,按压成扁圆形后,裹上椰丝、碎花生、碎芝麻、姜和红糖或椰糖等制成的甜馅料,然后把面团摆入使用椰叶或蕉叶制成的托盘内再将它蒸熟即可食用。

当然以上则是南洋一带海南人的做法,据闻海南岛有些地方它并不太注重馅料,转而更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软、滑润而不粘。

现今在新加坡售卖薏粑的摊贩少之又少,大巴窑7巷的熟食中心倒是有摊售卖海南传统糕点的摊贩(Michelle心血来潮时好像也会做来卖喔,你若是她的粉丝或许可以上她的Facebook问她什么时候会制作!),大巴窑那摊听说偶尔还有售卖「鸡屎藤粑」,我知道名字有够恶心,但好像是我妈一直希望能再品尝的「梦幻食品」。

还是把焦点摆在海南薏粑,若有意思品尝薏粑,或许你可以去碰碰运气,一旦迷上这道糕点,则会欲罢不能。

不信?你去问安娜,她也迷上了!



鸡屎藤Stinkvine)是一种蔓藤类植物,喜欢生长于气候温热、潮湿的灌木丛中,生命力很强。其叶用手揉烂,初闻有一股鸡屎味,故名鸡屎藤。但久闻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森品堂:酸柑 Calamansi

(网络随聊)

酸柑是南洋一带盛产的柑橘类果实(内地称为卡曼桔,日本称为四季柑),也是所有柑橘类果实当中体型最为小巧的一种,外型与金桔极为类似,唯一不同之处则是橘皮呈深绿而非橘黄色。

(柠檬、莱姆、酸柑。照片转载自http://www.tasteduds.com/

往往这小不隆冬的柑橘类果实常被人误以为是青柠(Lime;台湾称为莱姆),青柠则比酸柑大上许多,而且两种柑橘果实无论是味道或香气则全然不同。还有一种也经常被浑淆的是泰国产的泰国柠檬,外层宛如长瘤凹凸不平的外皮,是烹煮泰国料理必备的食材。

酸柑在南洋一代被广泛的利用,尤其在调味方面,更是不可或缺。酸柑其味酸中带有微微的甜度,从一般酱汁的调味、面食提味、冰冻甜品提味、饮料等都可见著其踪影。新马一带非常喜欢使用酸柑汁加糖水调配成酸柑水,于炎热的天气饮用,有解暑、解渴以及化痰的作用,若饱食一餐之后饮用,更有解腻的功效。

酸柑含有丰富的类黄酮类(Flavonoids)的川陈皮素(Nobiletin),川陈皮素有抗血细胞凝集、抗血栓形成、抗癌、抗真菌、抗炎、抗过敏、抗胆碱酯酶和抗癫痫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剂。


我母亲每回于天气燥热之时都会买一大袋的酸柑,将酸柑清洗后摆一旁让它自然干才将酸柑切半,然后以柠檬片挤压器将酸柑挤压取汁,跟着在将先前准备好的冰糖水以及清水拌入混匀(加稀释过的蜜糖水也行),于微酸的果汁内加入冰糖水,有去火的功效,同时也不会让肝和肺增加负担。将混合好的酸柑水摆入冰箱内冷却,其风味更佳。


固然看似麻烦,但自己动手做始终比买添加色素、酸柠汁取代品或大量糖浆的现成品回来好得多。之前在日本的超市见到一瓶900ml冲绳岛产的100%纯酸柑汁要价1575円,相等于新币$24。有些纯酸柑汁则更是昂贵到让我恨不得想冲到市场买回一桶酸柑挤压成汁来做酸柑浴,好让那些身在日本的友人恨得牙痒痒的。这些网页在介绍酸柑时,最主要还是主打酸柑有助燃脂肪帮助减肥的功效。(见日本网页

倘若你觉得酸柑水不过尔尔想挑战更高难度,看看他人如何将它弄成「酸柑酵素」。






Saturday, July 16, 2011

森品堂:马来西亚榴梿

(原稿刊登于《新加坡食尚达人》美食讲解 之「热带水果篇」)

新加坡人对榴梿的喜爱可用疯狂来形容,但对于品种及口味,则比较钟爱马来西亚品种,以下将介绍一些于新加坡较常见的马来西亚品种。一般所谓名种,指的既是下列所介绍的改良品种榴梿。若于榴梿摊位见到「山笆榴梿」,山笆榴梿所指的是原种没经过改良的野生品种。

备注:若果肉表层起皱纹或肉质透瘀青色,其味甘香扑鼻,此乃老榴梿树所产的极品榴梿。

榴梿向来有「水果之王」的美誉,而许多人在面对果王时所产生的反应则是相当的极端,犹如那些不喜欢臭豆腐味道的人,在面对榴梿时的反应是一样的。 新加坡所售卖的榴梿多数从马来西亚进口,部分则来自泰国。一般进口到港台地区的都是泰国出产,但近期香港及中国市场则对马来西亚榴梿趋之若鹜,而中国将会是榴梿最大输入国,未来新加坡人将再也无法像至今如此吃到最高等级的榴梿,要吃好的等级榴梿或许还必须特点前往马来西亚「碰运气」。

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榴梿基本上品种皆不同,从香气到口感即能感觉其差异,泰国品种味道浓郁且甜腻,果肉色泽偏黄、肉质厚实且偏甜。马来西亚榴梿品种较多,味道浓烈、温吞及饱和,果肉色泽有金黄、橘黄、鲜黄、浅黄、白以及红。


马来西亚品种一般成熟时自然掉落,不似泰国品种在尚未成熟时就将果实砍下,肉质多数熟成,其入口即化犹如雪糕的口感,是让人迷恋其味的主要原因。一般榴梿爱好者对其味有一定的个人喜好,榴梿不仅是只有甜味,甘甜、微苦也有其忠实拥护,有些高等级品种味道苦中带甘,食后口中甘甜无比,让榴梿爱好者回味无穷。

以往榴梿有季节性,如今一整年都能见其踪影,就连普通超市都有去殼装密封盒的榴梿在售卖。若属行家,准会到榴梿摊贩去选购合口味的高等级品种榴梿来解馋,有些摊贩会有一些所谓「包吃」的保证,也既是让您先观其肉质色泽及嗅其果味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有几项事宜必须提醒,新加坡地铁立法规定不允许搭客携带榴梿上列车,违者将会被罚款$30新币;一般公车也不允许乘客携带上车。计程车固然没规定,但最好先询问计程车司机可否介意,但仍然不建议将它提入车内,最好将它摆入后车厢。榴梿的气味挥之不散,若不喜欢其味,还一直被气体不断「薰陶」也真的怪难受的。一般旅馆也不允许房客携带榴梿回旅馆享用,以免浓郁的味道于中央冷气系统挥之不去,干扰到其他对榴梿反感的旅客,切记。


*错误指正*
「榴梿」的「梿」字之正确写法;网络上则多将「榴梿」写成「榴莲」。榴梿和莲花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于字眼上切勿再将「榴梿」写成「榴莲」。

*小提点*
(一)食完榴梿后,如何去除手指和口腔中浓郁的榴梿味?
向摊贩要一瓣榴梿殼,摆在水龙头下让水顺著榴梿殼往下流的清水用于洗手和漱口就能将那浓郁的榴梿味给消除;同样使用一瓣榴梿殼于殼内放一些盐巴加满清水喝下,有清热作用并淡化口中的榴梿味。

(二)食榴梿过量会燥热,如何解热清凉?
吃山竹,山竹性偏寒凉,有解热清凉的作用,与榴梿相对,一王一后,一热一凉。可化解脂肪,润肤降火。


相关文章:
《新加坡食尚达人》上架了!
OMY专访:王祚森谈出版《新加坡食尚达人》的心得



Thursday, April 07, 2011

来找碴:报警备案

*基于备案报告内有其他人的名字与手机号码,不方便公开第二页,敬请原谅。


针对先前所发生的「诬蔑事件」,本人王祚森,正式于2011年4月6日晚上11时前往警察局报警备案,以此通过《森品堂》部落格发表简短声明知会所有关心此案件的友人、读者以及听众。

王祚森启


相关文章:
森品堂:《新加坡食尚达人》上架了!
纯属感受:新书《新加坡食尚达人》


Monday, April 04, 2011

来找碴:诬蔑我,法庭见!



这是今天在部落格上所见到的三则含诬蔑性字眼的留言,一则是昨天2011年4月3日所留,另外两则则是今天4月4日中午11时26分及11时27分所留,最后一则言语则粗俗到了极点,而且属毁谤性字眼,使用大耳窿言语来恐吓。

针对以上留言,我第一时间拨电与书籍设计师Jing 联络,了解一下是否是账目上出现转帐上的过失或对方没收到公司寄出的支票,但对方已确定收到,不知道到底是谁如此无聊来我部落格上宛如大耳窿追债般,并使出下三烂的泼漆行为。

对于被诬蔑,我只能冷静以对,但冷静不表示能如此被他人使用龌龊的字眼来问候。网络固然无涯,但并不表示留下如此污秽的留言就无法将对方揪出来,目前尚未正式采取行动报警,目前已经将事件向出版社和经纪公司报备,以商量对策以及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

所以,若你就是在部落格上留下龌龊留言的家伙,若未来48小时不正式发出信件向我道歉,我就会正式采取法律行动,将对方揪出来,到时你不仅要面对几项罪行,包括:(一)恐吓 以及(二)毁谤 两项罪行,除了要求赔偿我的名誉以及精神损失,同时我还会要求在新加坡报章刊登中英文道歉启事。

切记,我绝对不是在开玩笑。


王祚森


三则留言刊载于以下文章,我绝对不会删除,将视为呈堂证供:
森品堂:《新加坡食尚达人》上架了!
纯属感受:新书《新加坡食尚达人》





Friday, January 28, 2011

纯属感受:宣传照


新书《新加坡食尚达人》自出版后,同时间获得不少读者以及友人的赞赏。当然,负面的评论也有,无论是褒贬我都感谢大家,肯给予评论既是肯花上一些宝贵的时间去看,也是出于关爱才会挑剔新书的毛病,我欢迎有建设性的评论,如此则能让我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在出版《新加坡食尚达人》港台版时做更齐全的改善。

华文书籍在新加坡所拥有的市场毕竟还是很小的,以繁体字挑战市场的容忍度确实会被人讥笑为疯子,固然有如此的批评,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我当然知晓一般受英文教育的国人对中文的态度,但我只能微笑的回复:若真的有兴趣阅读这本书,不论是繁体或简体都不是最主要的关键,即使出了简体版来迁就,还是会有人提出推出英文版的要求。也基于有如此的要求,目前确实有将书籍翻译成英文版本的计划,但能否让计划落实则还有其他因素,若计划确实进行,我当然会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

前几天到先前为我拍摄《新加坡时尚达人》封面的摄影师Vernon的Studio去拍摄宣传照,事前刚好经纪公司问我手头上有没有一些较能让人清楚看见五官的照片,而我手中拥有的多数是自拍的侧面照,所以不得不去拍一些较正式又能见人的宣传照,好方便经纪公司未来在谈案子之时有照片使用。

顿时有种回到做唱片时的感觉,过往则是我在一旁帮忙打理艺人的所有事物或在一旁调解及沟通,提醒艺人或与摄影师商讨照片之效果如何如何都是我过往的分内工作。而今角色则转换,轮到自己站在镜头前,我这个五官不立体及一幅欠揍兼不苟言笑的长相,需要在镜头前展现「自然」及「亲和力」对我而言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习惯躲在镜头背后,突然把自己摆在镜头前就必需先说服自己去克服面对镜头时的不自然。

我天生不是艺人,21岁那年在《新谣节》唱完自己的创作《我怕》之后,我更笃定自己适合做幕后工作多过于站在人群前。也因为有如此想法,在唱完歌曲后的一刹那,随即而来的掌声对我完全起不了鼓舞的作用,掌声听在我耳中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动作。当时一心憧憬成为艺人的我于那一刻却不再享受掌声所带来的满足。一位艺人若不再享受掌声,也既是说舞台已不属于他,这也是我第一次真实的了解到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艺人…。

20年过去了,而今站在镜头前,身份不是艺人而是一位作家,是长期躲在幕后写文章的作者,要展现的不是艺人的才艺,而是作家真实的个性以及应有的自信。

我向来给予人的印象以臭脸居多,所以要我在镜头前放轻松展现「亲和力」,说真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摄影师以及前来协助我拍摄这组照片的好友兼指导Thomas在拍摄时要一直不停的跟我讲话,让我忘却镜头的存在,好让Vernon的镜头能捕抓到我最自然的表情。

两位,辛苦了。感激你们给予的耐性,让这份看似简单却一点都不简单的任务能顺利完成。

真诚的感谢。




Monday, January 17, 2011

纯属感受:二叔给我的一封信



2011年1月16日举办了人生中的首场新书签书会。签书会当天除了不少好友、故友新知以及向来都疼爱我的亲戚,几乎是全家总动员般的前来现场给于我支持及打气,让我感动非常。

对于大家的支持,我不视为理所当然,纵然向来不常于家庭聚会上出现,但大家也对我非常的体谅及包容。就如我在现场对前来的大家所至的感谢词,谢谢大家这些年对我的任性给予包容,我真的衷心感谢。
于签书会正式开始不久,二叔以及堂弟妹突然出现于眼前,这是我不曾预料到的情形。我在《新加坡时尚达人》新书内公开的表示将书献给二叔以及母亲,而会有此动作,是二叔对于我当初为《我报》撰写专栏时,我的每一篇文章他都有阅读,不仅如此,还听姑姑说,二叔他还将文章全部都汇集起来。对我而言,这是荣幸的。

父母亲自我幼小时已分居,固然仍然保持联系,但极少做交流,母亲是一个坚强及坚韧的女性,在如此无依的环境一手将我拉拔成长,我不敢说这些年自己有何作为,但至少有一点我尽其所能不让母亲失颜面或者不让她失望,维护母亲的尊严是我这一生最大以及最重要的任务。

早在获得新书的第一个星期,已托堂妹将新书送过去给二叔过目,而签名会当天二叔不仅特意前来,也买书支持。在书籍上签名过后,二叔则递了封信件给我,说是对于新书的观后感。

以下是二叔书信之内容,我于此将信件公开于大家分享。


祚森,

读了你的书,我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我多了一件可令我在老朋友及同学间值得招摇的事物。你的祖父在笨珍地方上是社团的领导人物,老话说的———德高望重,你当年因故而离开笨珍,结束那段与他小住的欢乐时期,对他两老是无比的失落,如果他有眼见到你这本书代表今日的成就,那么你这本书首献给他,是该多么有意义的事,我这个在你成长中没有什么助力的二叔真不足以让你提及,虽然以你为荣的不只我,而是整个家族。

上一本书只是牛刀小试,成绩斐然,但是今日这本新书却是另一个层次的杰作。以我近年对出版的认识,小字粒的印刷通常是显示书本是有料的,不必靠大字粒来增加篇幅,封面的设计是绝无仅有,大有破茧而出的姿态。书中没有广告,表示绝对忠于读者,不被商家收买。书末道出试菜过程的辛劳与大牌商家公关的轻视,不是美食写作人愿触笔的,读了有大快人心的感觉。

最后,我道你这位老大哥的委要性,你祖父的第二代除了你三姑在笨珍有万世师表专教放牛班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的一片空白。虽然湘君(堂妹)已拿硕士学位,祚延(堂弟)也还在读,以目前的成就来说,也只能演「路人甲」的角色,让你作为开始,第三代能发挥祖父的期愿。


二叔王辉国
2011年1月15日

慑于1976年,与祖父母笨珍老家合照



这是我在旧相簿里头,找到仅有的一张与二叔合照的旧照。

应该是慑于1975年PSA Tower前,二叔带我们到圣淘沙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