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警告

Copyrights 版权
All text and images contain in this blog are NOT to be republished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所有文章与照片版权属作者拥有,欲使用任何照片或使用文章之部分内容,请来信与作者接洽。若被取缔将采取法律追诉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V programm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V programme. Show all posts

Monday, May 19, 2014

森品堂:《前线追踪》之《小贩学徒计划》

(网络随聊)

前提:

小贩学徒计划(Hawker Master Trainer Pilot Programme)是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国家环境局、莱坊(Knight Frank)私人有限公司、《商业时报》和基督教青年会(YMCA)去年10月联合开办的项目。

计划分两个阶段展开,学徒须先接受劳发局属下的持续教育与培训中心Project Dignity开办的新技能资格课程培训,掌握与顾客沟通、食物卫生、付款处理程序和食品筹备方式的基本知识。完成课程后,学徒会跟随师傅在各自的小贩摊位边做边学,为期一个月。

自去年10月推行的小贩学徒计划,已完成首批13名学员的培训。另外还有17名新学员目前在接受培训。当局希望于年底前培训共50名小贩学徒。首批学员毕业,八名“小贩学徒”开摊创业,为发扬新加坡小贩美食文化而开办的“小贩学徒计划”,推行半年多以来初见成效……

首先感谢《前线追踪》的高级编导黄进远的邀请,基于他先前在清晨时事节目《早安您好》曾经好几次合作,他知晓我在针对这类型小贩民生课题有一定的见解及想法,这是他转到中文时事组《前线追踪》后,我们再次的合作。

而这次的访谈则由另一位高级编导钟贻庄负责发问,固然是初次见面,在对答的部分我们有默契,除了间中有些杂音的干扰之外,整个录制过程相当顺畅。(比较抱歉的是节目仅有30分钟,所以剪接精炼,多数的访谈都没播出。于此抱歉。)

对于「小贩学徒计划」这个计划,以客观角度来看,其实是好事,虽然课程很短,但对于想从事小贩的民众,此计划是让没经验有机会正式接触及入门。

至少想尝试从事小贩的民众无需投资大量的资本,而在经营不善的情形下结束营业或打退堂鼓。

老实说,这计划固然有亡羊补牢的意味,但计划仍然有所进行,毕竟小贩这个是比较辛苦的行业。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知名小贩在找不到接班人而因此结业。

我一再强调从事任何行业都要有Passion(热情)以及Enthusiasm(热忱),小贩若用心,食客能吃得出来。再者在食材上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今许多小贩使用许多现成加工品来取代一些食材,这也是我所不想遇见的。

我常说,要做好一道菜也要经常去观摩及品尝。

打个比方,就如我们新马版的云吞面,到了国外你很少会看到这类干捞面(马来西亚除外)。基于处在热带天气因素,云吞汤面则比较不受食客的欢迎,加上重口味导致,很多时候食客是在吃辣椒酱干捞面,而且图的一个「爽」字。

云吞面是广东和香港非常重要的一道面食,就云吞方面不是捏小一把碎肉乱扎起来就是云吞,正真的云吞内容扎实,而且还包了一只虾在里头。

倘若有小贩在这方面着手,并且Upgrade(提升)其品质,当食客开始通过网络上载照片,它会渐渐造成一股风潮或美食革命,尤其是在比较上就让那些不怎么出色或滥竽充数的摊贩给淘汰掉。

诚如我所说,5个月的课程基本上是学不到太多东西的。许多还是要靠自己去领悟。若可以的话,我仍然会支持新加入的小贩在上场一年后(那些还继续开业的摊贩)应该带着自己的经验回到这个开办计划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些实战经验会让参与的新学员更了解从事小贩行业绝非儿戏。

首批完成培训的13位学员当中,目前有8位已经出来创业,有些则留在师傅的摊位边打工边学习,有些则尚未考虑进场……

这一批新进小贩会否做出一番成绩,目前言之过早,但这个计划的设立,间接的帮助许多中年人面临裁员后有转业的机会。

而多数中年转业从事小贩工作的人,大多都比较踏实,毕竟要重新再开始绝非想像中容易。



观看《前线追踪》


关于「小贩学徒计划」
Fact sheet PDF
相关报道





Saturday, September 14, 2013

森品堂:《めざまし・支局長・中野美奈子》2013年9月4日录影剪辑

(网络随聊)

是梦想成真吗?有机会出现在日本富士电视台(Fuji Television Network,Inc)的清晨收视冠军王牌节目《闹钟电视》,我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

但这个不可思议的事件确实的发生在我身上,而且对我而言有机会上日本媒体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格外珍惜。

极受观众欢迎收视率稳坐冠军的清晨王牌节目《闹钟电视》,属新闻及娱乐杂志性质。这次拍摄的特别单元是卸下富士电视台首席女主播中野美奈子小姐(Nakano Minako)主持的《めざまし・支局長・中野美奈子》单元,主要是介绍日本以外生活的单元,能有机会见到这位一姐、首席女主播真是我的荣幸。

唯一抱歉的是没有中文字幕,若有读者可以协助做翻译以及上字幕,欢迎您留言与我联络,于此预先感谢。



(记得把原来的背景音乐暂时停止。停止键于左下角。)



相关文章: 纯属感受:富士电视台专访



Wednesday, August 28, 2013

纯属感受:富士电视台专访

(网络随聊)

我是做梦都从没想过会有机会被日本富士电视台(Fuji Television Network,Inc)专访。

但今天这个不可思议的事件确实的发生在我身上。原本只知道是日本媒体在计划要找一个撰写美食品论的撰写人来采访,就这样误打误撞找到我这里。

最初也仅是以为会是一个搞笑形式的节目,当今天正式和本地日裔接待员以及日本工作人员碰面时,才知晓是日本富士电视台极受欢迎收视率第一的清晨王牌节目《闹钟电视》,节目属新闻及娱乐杂志性质。

当日裔接待员介绍主持人给我认识时,才知晓眼前这位美女既是近期卸下富士电视台首席女主播中野美奈子小姐。

她英文讲得相当流利,所以在和她做交流时则完全没有问题。(还有一点让我自己也感到惊讶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生平第一次以英文接受访谈叻!哇叻~)

她是基于结婚才卸下首席女主播的身份。但她透露,若电视台需要帮忙,间中她还是会接case,至少日子才不会无聊。

有机会和她合作,是我的荣幸,可知许多日本人视她为偶像…。

节目脚本的设计是去寻找新加坡寻找“美食达人”,而在找到之后还要经过测试我到底是不是如传言说般,我的味蕾其敏锐及敏感度真的能辨识加了其他调味品?

而在经过工作人员的一般讨论,他们决定选用炒福建虾面来测试。而且很贼的是他们仅在面食里头放一点点罢了,所以真的要在气味已经相当饱和的炒福建虾面里凭味蕾来分辨是有一定的困难度。选用的调味品是酱油、盐巴以及砂糖。

但我都一一过关,没给自己难看。

目前尚未知晓会在那一天播放,但我也告知接待员记得通知,好让我在日本的友人观赏或帮我把节目录下。

如此难得的机会能登上日本富士电视台的节目,感谢身边友人的牵线,毕竟还真的没几个新加坡人有这种机会。

感恩啊~~



相关讯息:
《鬧鐘電視》(日语:めざましテレビ,MEZAMASHI TV)
中野美奈子 Nakano Minako






Monday, April 08, 2013

森品堂:《早安您好!》2013年4月5日录影剪辑

(记得把原来的背景音乐暂时停止。停止键于左下角。)


这是我今年参与的第一个《早安您好》录影,自去年就一直忙碌与其他事项。能再次与林益民大哥一同上节目让我学了许多受益不少,尤其于节奏上的掌握,让短短15分钟的访谈变得非常热闹,这也是节目导播较喜欢及希望的节奏。

未来若参与任何的录影,若能够的话,我会尽量将影像刊载与大家分享。希望这个访谈你会喜欢。







Thursday, January 19, 2012

来找碴:七彩鱼生申请列入「世界遗产」说起…

(网络随聊)


2012年开年不到两个星期,即受邀于1月13日上新传媒8频道早晨时事资讯节目《早安您好》谈论「七彩鱼生申请列入世界遗产」课题。

邀约来得突然,加上话题之硬性、涉及也非常广泛,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把话题切入重点然后做一番讲解,我深知这将不会是容易谈论的课题,所以没马上答应邀请,我要求联络人给我一些时间看看资料才决定……

这篇稿件之所以会延迟上载,主要原因是我知晓话题有发酵的可能,为了避免便宜一些懒惰不做功课的记者,为了省却时间上网抓资料以及重新整理和消化内容,基于曾经吃过闷亏,当然要学会保护自己,免得让他人再次得了便宜又卖乖,连声基本的谢谢都没有。

首先我必需先为读者稍微讲解「世界遗产」,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是指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的世界遗产评定准则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各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简称ICH),它们是UNESCO的两项不同的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各地翻译有别,也有地方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申请列入世界遗产这概念原本多为世界遗迹或有保存意义的地方,但由于在2010年11月,法国、地中海料理和墨西哥传统美食顺利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饮食文化首次被列入,顿时引起各地也动起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念头。

日本见法国申请成功自然也有意申请,和日本人一样想挑战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韩国。韩国的文化遗产厅觉得其泡菜及泡菜文化有入选的资格,为此已经成立相关委员会。之前韩国拌饭、年糕汤、供桌也被列为候选,但由于拌饭等食物可能不符合《保持反商业化立场》的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因此暂时被排除在外。

韩国泡菜要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列入本国的文化遗产名录,而泡菜并未被韩国列入「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化遗产」等韩国文化遗产名录内。为此,文化遗产厅计划修改相关法律,让上述项目也能被指定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事先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代表名录」,好尽快将韩国泡菜能成功申请列入文化遗产之目录。

而在新加坡,陈维政博士提议将「七彩鱼生」之仪式以及其他五项(新加坡美食、婚礼时高呼「饮胜」、新式英文、九皇会(与马来西亚及泰国联合申请)以及歌台)申请列入遗产目录内,这是他于2010年在其设立的脸书上所做出的非正式提议,而近期似乎有人有意炒话题,刻意将「七彩鱼生申请列入世界遗产」言论放出去……

在面对如此新闻时我们需抚心自问:「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而再从多个角度来解剖,此时突然爆出这则《申遗》的新闻,其背后到底是基于什么目的及用意?而其推手又是谁?

能成功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当然是件光荣事迹,也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但是,新加坡教科文组织相关单位有做好资料收集的准备工作吗?申请列入遗产目录不仅仅是「你以为可以」或「你觉得应该」等假设性等的一厢情愿,其条例也相当严苛。

撇开其他不谈,就食物上的申请程序绝非简单,食物其产生和演变、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发展过程等都必需有所记载,这些繁琐的历史发展等记载工作新加坡有那一个相关单位或新加坡文物局(National Heritage Board of Singapore)在这方面又做过些什么?

针对这个话题,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好好消化不少资料,于众多资料当中以香港郑培凯教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说让我深刻印象。郑教授他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文化遗产不是资产」。

他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中文翻释其实翻得不好,英文与法文原文意思相同,即是著重「传承」及「血脉」(Heritage),而不是资产(Property)。若将原意翻译成「非物质文化承继」则会更准确,这正确的观念同时有助于纠正一般无知的官员只懂得将文化视为或当成资产,不赚钱的就没有价值的错误观念。

中国于自己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名录上无论是重要及地方等记录都一直在进行,而今凸显最严重的问题为「重申遗不重保护」。许多地方官员仅是倾力将可申遗的地方及文化做一番申请,但真正关注及保护工作则被忽略掉。申请列入世界遗产似乎被许多官员扭曲其真正之含义,立即想从中捞取好处及油水,这即是最让人痛心同时也应该阻止的行为。

将话题转回我们熟悉的「七彩鱼生」,与其说是新加坡人发明的,倒不如说是基于商业用意的推动将属于粤菜的「九江鱼生」做了一番改良,经过时代的变迁,从早期使用西刀鱼为生鱼片到现今改以鲑鱼来取代。

当然其中也有将「七彩鱼生」取代吃「七菜羹」祈福的说法,而「七彩鱼生」最初确实于大年初七「人日」才于中餐馆推出应节。随着国人经济开始富裕,许多人则选择与家人于年除夕时到餐馆吃团圆饭,既然家人团圆当然也应该讨个吉利,「捞鱼生」已经不再限于大年初七「人日」,从除夕夜至元宵节都能捞鱼生,而这个「捞鱼生」的习俗也是「七彩鱼生」成功被并入新加坡农历年菜的演变史。

我个人的立场是赞同将它并入成为年菜食用的习俗,这是「捞鱼生」最有趣及值得保留的特色;若将「七彩鱼生」视为新加坡独创,我则反对如此言论。至于马来西亚旅游部长黄燕燕女士于此时也跳进来说「七彩鱼生」也是源自马来西亚,有那位好心人士能否好言相劝,叫她有空多看看马国美食作家林金城大哥的书籍来补充知识,别老是以为所有新马一带的美食都源自马来西亚,若真有两把刷子,光明正大的去申请专利权,而不是耍嘴皮子,等真的专利权到手之后才来跟新加坡呛声。


备注:部份资料源自网络,已经过笔者整理

陈维政博士给司徒的一封公开信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1

来找碴:特稿:重新打造「牛车水美食街」

(照片转载自官网 http://www.chinatownfoodstreet.sg/

(网络随聊)
(颇长的一篇文章…需要一点耐性才能看完!)

于11月30日再次受邀上新传媒8频道早晨时事资讯节目《早安您好》与林益民大哥一起谈论「打造牛车水美食街」课题。

基于单元时段时间所限,十来分钟确实无法好好去研讨及谈论,但对于此如此民生课题,我倒觉得应该撰写我之个人想法,将它刊载于此让本地及来自各地的读者也对此课题多些了解以及知晓当局目前所提议的重新打造计划。

这课题若深层解剖,角度可以是多层面,但见识新加坡旅游局多次过于「不切实际兼妄想症」的处理方式,于单元最后一分钟我做了个人对此计划之补充,我深知个人向来发言之力道,与其模棱两可应对,我宁可一针见血。此计划应属长远性质去进行,而非目光短浅短暂性作业般的运作,呈上不经深思熟虑又看似塘塞般的所谓「计划书」来交差了事。

牛车水随着城市规划的改造,早已经失去原有风貌。对于城市规划将老旧居所重新整顿及做维修,除了美观同时也考量到建筑结构的安全,处理原有之脏乱是基于卫生的考量,对于如此规划,我肯定是给予支持。但是,在整顿兼改造之后的房屋要注入何种「软体」和「元素」,当初似乎欠缺一套完整的规划及管理,原本住人的居所变成了一般的办公室,夜间少了住人的「人气」,显现出来的只是一栋栋的空壳,瞬间失去了街巷应有的活力。

一个原本住人的社区经过修整后摇身一变变成了「假象式」的商业旅游区,商业考量固然没错,但没完整规划及注入「元素」,引进的还是一般的商店,售卖的还是一堆到哪个商场都能见到的货品,连基本的牛车水「特色」都缺乏,顿时显现的尽是乏味,是连国人都感到不屑去的观光所在。

所谓的「软体」和「元素」,不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去复制既有的刻板印象,到处都能见着的既不能称之为特色,既然已经做了改变,就应该注入新元素,而「独有」则是应该被寻回的元素。

当初野心勃勃的以为在史密丝街路(Smith Street)增设街边美食摊位即可恢复往日光彩,我不知道是那个混蛋如此异想天开,开始时确实让他沾沾自喜,固然当时有吸引到部份人气,但刻意的营造则始终是明眼人不给予支持的关键。加上所谓的美食,好不好吃大家心里有数,说得更难听一些,随便到那个熟食中心都找得到,又何必抢着去付较高额的价钱当游客?

十年过去了,纵然经过好几次始终也不曾吸引我停下脚步,更别说将它列入我书籍内推荐给外国读者。

何以如此?它根本没什么值得我去推荐,那我又何必热脸贴冷屁股,跟自己的名声过不去?

"我们理解且懂得牛车水作为一个文化与历史区的重要性,任何改善工程都得小心进行,在改变之余也善用和保留它的文化遗产。"

以上说话则出自新加坡旅游局旅游景区发展署长潘政志口中,既然理解到改善工程都必需小心进行,既然过去已经失算及出错,那这一次的「重新打造」就不能再出错。

根据资料解说,当局几年前曾进行一些工程如增设水雾风扇来解决天气炎热的问题,但由于长期面临日晒雨淋的局限,加上食物价格也不便宜,美食街近年来的人潮不太理想。美食街一直都由非牟利的牛车水商联会负责管理,现有的18个摊位租约于2012年第二季到期。未来重新打造之后,美食街之摊位管理则交给成功标得合同的商业公司经营,摊位租金和食物价格是否会被推高则成为关注要点。

对于这点,旅游局发言人受询时表示,当局同牛车水商联会将会鼓励新业者一旦在获颁管理合同后,把租金维持在合理及负担得起的水平,以便吸引和留住可提升美食街用餐体验的摊贩。话虽如此说,但事事难预料,材米油盐酱醋茶,什么都是说涨就涨,新业者也不能给予保证,何必自圆其说?

(照片转载自官网 http://www.chinatownfoodstreet.sg/conceptGallery.html

新加坡旅游局公布「牛车水美食街」翻新工程的三个方案,并征求公众的意见。以下为三个设计方案:(点击设计概念察看)

设计概念一:中西合璧
带有中西合璧fusion设计的大红色灯笼为牛车水传统老区注入时髦感,也保留东方风味。这个设计概念为食客提供露天和冷气化的室内用餐体验,沿街的商店将改建为冷气食阁,并增建透明的有盖走道,屋顶将呈八角形的网格设计。街道上的露天摊位则会设计成一个个大灯笼的形状,晚上除了提供照明,也点缀街道。这些摊位将售卖代表各种不同方言籍贯包括广东、福州、海南、客家、兴化、福建、潮州和娘惹美食。此外,也会增设一个烹饪博物馆,讲述有关新加坡华人饮食文化的故事,并售卖烹饪书及举办烹饪示范班等。


中西合璧既是大错特错之源头,牛车水之原有特色既是华人聚集的所在,不中不西的fusion只会让人感觉更厌恶。与其花大量资金去建一些毫无实际作用的大灯笼形状摊位,倒不如先设想要如何解决不会面临日晒雨淋等首要关键。大灯笼形状摊位简直是在恶搞,如此不通风、不散热、维修问题又多,何不参考东京浅草庙前的摊位,整齐且一目了然。沿街的商店改建为冷气食阁???那又跟商场有什么分别?

对于摊位售卖的美食,先不要如此贪心的将所有籍贯都聚集起来,牛车水原本是广东人聚集地,先将广东人的特色美食做一番整理已经足以让管理层伤透脑筋了。至于烹饪博物馆,概念确实不错,但谁长期去负责打理兼管理?谁来负责收集资料?谁来负责设计长期课程?

设计概念二:昔日光景
这个设计概念要重拾昔日啤酒花园街道的味道,两旁的整排店屋和摊位将装有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灯。这些LED灯饰将是较节能的环保灯,重现牛车水昔日迷人的街头风味。除了户外餐饮设施,也会设有透明伞为食客遮风挡雨。沿着「五脚基」而设的座位则会有风扇,让公众在较舒适环境用餐。这些大排档将售卖各种美食,除了传统中华食品外,也会售卖受国人欢迎的土生华人、欧亚和西方美食,以及具本地风味的道地美食包括印度煎饼和马来椰浆饭等。


昔日光景单听主题其主意确实不错,但需要刻意去营造啤酒花园吗?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等一堆杂七杂八的所在还不够吗?来到牛车水还能和其他所在一样能找到欧亚、西方、土生华人之美食……??那我还去干嘛?

设计概念三:抢眼结构
这个设计概念最抢眼的是一个横跨整条街的屋顶结构。屋顶结构状似新加坡国花卓锦万代兰的设计,白天为食客遮阳挡雨,晚上亮灯后犹如大灯笼为食街增添喜庆氛围。除了售卖道地美食,也会有小摊位售卖传统小吃如粽子、Kachang Puteh和嘟嘟糕等。为使美食街增添活力和色彩,翻新后也将增设一些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摊位,如华族剪纸、书法和生肖泥人等,并定期主办户外娱乐活动如中国戏曲和杂技表演等。


抢眼屋顶结构状似万代兰的设计,提出的构想与克拉码头的设计很类似。就设计上,不出两年时间就显得俗气及过时,维修更是最主要的问题。所提出的构想不是没有可行性,但可曾考量油烟所带来的后果,清洁及维修上的方便?

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认清官方网站标榜的主题「Shaping Our Heritage Together」,直译则是「共同打造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共同将文化遗产给摧毁,打造更是一门学问,要先了解原本的历史,发掘独有的要素,发挥它应有的魅力,更必需长期去经营、维持及爱护。不要将牛车水沦为芭比娃娃,今天落进某个相关部门或集团手中,要将一切现代化就大肆粉刷将它改造一番;若做不起又落进另一个部门或集团手中,突然来个要植入绿色环保元素就拼死拼活的大肆种植一堆草木。以上皆不是不是我们所要的牛车水,请还给它应有的特色,不要随便去弄它,一个地方的发展全是因为「人」聚集起来的力量让它显得它的独特及特别,顶多只能把它维持干净,却不要试图将它变成四不像。

我一直认为,若还是刻板的认定前来的人是基于慕名而来品美食,那真的是何等死板的想法,新加坡美食至今只有具体的「型」,欠缺的是美食的「心」,手艺断层是事实,绝非凭空捏造。

我更期望能有多一些已经不常见的小吃重新被介绍,对于前来的人,不管是游客或国人至少变得更有吸引力。而不是所有前来的客人都具备耐性等待位子,多一些小吃供人购买即刻就能品尝,宛如台湾夜市、东京浅草、筑地鱼市场等,即使站着吃也会觉得有趣。

东京浅草寺前的商品街道

牛车水既是唐人街,主要还是以本地华人之食品及文化为考量。远在温哥华的唐人街,你是绝对看不到那些不伦不类的非华裔餐馆或商店,就犹如我们的小印度,它之所以一直吸引许多外国人前往,若你往巷子里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很多旧式菜市、香料店、布料商等,其独特之魅力就在于此。当然也因为小印度仍有许多人居住,所以有生活和人气的味道。反观,牛车水所失去的,既是这股生活及人气的魅力,除了组屋内住人不说,那些经过翻新的楼屋已经迁离变成办公室等,没人住的地方,要它如何展现「生活」的味道,仅是一味的注入人工气息,当然其魅力自然扣分。

若真的要增设什么,我觉得路口前设牌坊,斗大的「牛车水」字眼既能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摄像需求。而在牌坊旁及路口交界处都摆有牛车水历史由来之解说,让游客多了解牛车水的改变。

包装精美的商品与可爱吊饰供游客购买

还有一项极为重要却一直被忽略的,即是拌手礼。牛车水目前所售卖的商品来来去去不外是那些到处都有的商品,我真的不明白何以新加坡旅游局没提出与商家联手开发牛车水独有的商品? 如已经将其酱油及酱料精巧包装的「广和兴」,或者我国知名饼干品牌如「康元」,将传统饼干如大家都非常喜爱 小巧饼干 Iced Gems的包装精巧化;将三水妇人等形象制成可爱的Q版娃娃或吊饰,宛如日本商家最擅于的精致包装来吸引游客购买。研发新的独家产品来丰富牛车水缺少的资源,这些都是旅游局应该想到的方案,而不是纸上谈兵,什么都依赖民间或进口他国那些劣质产品。

• 把这史密丝街全面改为步行街,全天禁止车辆川行。
• 屋顶防雨最为比较重要,驱闷热、通风性要良好,维修不要复杂。
• 不需刻意将店铺改成食阁,显得太做作。更别搞一些有的没的又再让它不伦不类兼人工化。
• 让小吃再现,不限于坐下来品尝。
• 整洁即可,无需过于整体性的刻板,既然主题围绕于新加坡华裔之美食和历史。
• 就不应该外聘外籍员工进驻让其风貌改变,容易反客为主。
• 需探讨设计拌手礼、独有商品等。
• 需成立管辖单位来管制。


以上属我个人意见,若新加坡旅游局觉得我所提出的建议有建设性,请与我联络,千万别做偷鸡摸狗的勾当,尤其是拌手礼一事,我最为在乎,于此声明在先。

官方网址:
http://www.chinatownfoodstreet.sg/







Sunday, November 06, 2011

「永远吃不肥2」28/10/2011 播出



是的,我终于在新加坡电视综艺时段出现了!「永远吃不肥2」于28/10/2011晚间播出。

这是第一次做单机摄像,所以要顾镜头又要不断重复……还有,请原谅我那重复不断的 「非常」,因为整个拍摄下来完全没有机会看到录制出来的画面,非得等到剪接之后正式播映才知道效果如何………做电视节目节目始终与做电台节目有差别,录制「早安您好」则比较像是在播音室内做节目,所以还算相当自在。

总而言之,未来有机会在做综艺时段的节目,我会打醒十二分精神来,为我加油吧!留言或按个Interesting/Cool等有所表示。


有意前往的读者敬请留意:
目前餐馆预约爆满,新预约至少要等上一个月才有位子,于此通知是希望您做好等待的准备。

Basilico预约专线 6725 3232
电邮: basilicogrm.rsn@fourseasons.com







相关文章:
森品堂: 到BASILICO 学煮意大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