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警告

Copyrights 版权
All text and images contain in this blog are NOT to be republished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所有文章与照片版权属作者拥有,欲使用任何照片或使用文章之部分内容,请来信与作者接洽。若被取缔将采取法律追诉

Saturday, July 23, 2011

森品堂: Absolut Vodka 伏特加


(网络随聊)

麦子从内地返新之前夕,而我则刚巧于脸书上转载Absolut Vodka 最新推出的Absolut Watkins的照片,他不假思索便说回来会带一瓶给我,原本仅是以为他在开玩笑,而他则真的将它带了瓶回来。随后到东京,自己也带了瓶Berri Açaí回来;这一趟香港五星级精品酒店之旅,也刚好在机场内碰到最新推出的Orient Apple,近两年之内就陆续有三瓶新款推出,实在是有够频密……。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收藏Absolut Vodka品牌的习惯,或许当年还经常进出国外,随手携带一瓶,不管是自用或送朋友,总觉得它简约清澈的瓶装设计于众多酒类瓶装当中跳脱出来,非常赏心悦目。后来出国的次数减少了,而每当另一半出差之时,都会要求他带一瓶回来,当做是随年的出国记录也相当有意思。

酒,这十来年已很少喝,偶尔和好友聚会时小酌还是有的,平时我是不会特意买酒来喝,但收集Absolut品牌的习惯仍然改不掉。当初是基于什么而开始收集则完全记不起来,只记得其简练、不花窍、通透的外瓶设计非常对味深得我心,而今其樽瓶已经是经典中的经典。每回进出机场在免税店都顺手带一瓶当手信送友人或带回家自己收藏,也就因此慢慢地从原有的纯口味一路收集下去,管它是什么特别包装或新果香口味,就独缺辣椒口味仍在寻找当中…。


Vodka中文名译为伏特加,听起来还相当悦耳,而Vodka则源自俄文Voda,其原意为「水」,而Vodka一词则渐渐地从Voda演变出来。这种无色无味的烈酒,亦拥有如水一般清澈的外表,但内里却是刚烈非常,予人深藏不露的本性。

又或许是这种「深藏不露」的特质让我喜爱,因此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

伏特加酒主要以麦芽、稞麦、大麦、小麦、玉米或马铃薯为原料,经过糖化后再蒸馏制成高达95°的酒精,再用蒸馏水淡化至40°-60°,并经过桦木活性炭 过滤去除杂味,使酒质更加晶莹澄澈,无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涩,只有烈焰般的刺激,形成伏特加酒独具一格的特色。


据说俄罗斯最流行的饮法为Frozen Vodka,炮制方法是先将伏特加放于冷冻柜内雪藏,由于温度冷酒樽上会出现一层薄薄的薄霜,但伏特加却不会结冰,只会质地变得较稠。饮用时将伏特加倒进 冰得冒烟的Shooter 杯或平底方口的杯内,跟著把整杯酒一口灌下去。当冰冻的伏特加一口饮下,起初只会感到一阵冷,但不足数秒喉头便会感到一阵滚烫,甚为刺激。

上星期在香港郎廷酒店的Bostonian餐馆,则有推荐伏特加配生蚝,三种来自不同水域的生蚝配三种不同品牌的伏特加,先品生蚝的鲜脆口感然后在品搭配的伏特加,见Shooter杯内的伏特加不算多,我则一口灌下去「直饮; drink straight」,随后喉咙即刻有种烈焰般的感觉,确实非常刺激及过瘾。由此可见这种无色无味的烈酒其酒精含量相当高,于冬季时小酌一杯以它来驱寒其实还相当有效。

过往对伏特加的印象不佳,而且还将它与廉价划上等号,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自己对伏特加的印象总停留为酗酒的酒鬼或流浪汉的首选。或许是基于早期俄罗斯尚未开放时,在新闻中经常可看到酗酒的男女借伏特加来麻醉自己,随后又大剌剌的卧倒在路旁,那刻版印象让人难以磨灭…。

固然自己喜爱的Absolut品牌伏特加出身于瑞典而不是俄罗斯,凭借几百年瑞典的文化积累,反客为主,彻底置换了伏特加原有的俄罗斯文化背景。但无可厚非的是,其品牌的行销策略则大大地提升了伏特加的形象,其平面广告的设计及创意不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这极为成功的广告效应更将品牌归位为时尚及品味的城市饮料。

过往到朋友家聚会多数会带一瓶红酒,而今伏特加才是自己的首选。将伏特加混合其他饮料也能变成令人惊喜的口味,其多面性的特质完全符合了现代人多变或善变的要求。虽然目前国外多数的品酒专家建议「drink straight」才能品出其真正的味道,但像我这一等酒量不优的人还没到达那种境界,搞不好两杯下肚就被搞挂了,我可不想被有心人刻意灌醉后无意中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

劫色?………想太多了………但也要有人肯啊?

仍然建议小酌即可,多则伤身。更重要的是不要酒后开车,无论你酒量有多好,切记切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