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警告

Copyrights 版权
All text and images contain in this blog are NOT to be republished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所有文章与照片版权属作者拥有,欲使用任何照片或使用文章之部分内容,请来信与作者接洽。若被取缔将采取法律追诉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纯属感受:《森品堂》马来西亚点阅数破10,000人次

(网络随聊)

《森品堂》部落格的读者固然来自世界各地,主要仍是新加坡读者。而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台湾以及香港的读者仍不断地在增加当中。

更值得高兴的是,马来西亚是自新加坡之外,第一个突破10,000点阅数人次的国家。

谢谢马来西亚的读者,这些年多了你们给予《森品堂》的支持,让我感到窝心和欣慰。

固然我在新加坡出生及长大,但老家则在马来西亚柔佛笨珍,母亲是槟城人,若不是碍于国籍身份,其实我也算半个马来西亚人……。

于马来西亚我不算有名气,但我仍希望有那么一天会越过长堤与马来西亚的读者、美食家、餐馆、饮食集团做多一些交流。

今年不会有新书推出,但我绝对会有一些新的动向可以让马来西亚的读者与我有更多的接触,请先允许我在这里卖个关子,9月上旬一定会给大家公布。

再次感谢马来西亚读者的支持。Terima Kasih!!






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森品堂:传统海南椰丝包

(网络随聊)

每次经过马里士他路,我总会特意到位于黄埔道的新丰隆面包厂去瞧瞧,为的就是这个我自小就很爱的椰丝包。

基于本身就是海南人,加上我们家以前也从事烘焙业,面包与蛋糕一直都在我的生命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早在几年前已经撰写过新丰隆面包厂,所以这里不再重复介绍。新丰隆面包厂所产的面包基本上几乎全新加坡人都吃过,这话说来一点也不夸张,无论是阿坤烤面包或基里尼路咖啡店都使用他们的传统面包。

若你不曾吃过这款椰丝面包,那你真的是错失了品尝真正传统的海南面包的滋味,海南传统面包之所以在南洋如此著名绝非浪得虚名。下回到面包厂时看看可否买得到,因为每次上架不多久就断货,我好几次去也扑了个空。

馋嘴……同时也慰籍我个人心灵。


相关文章: 森品堂:传统烘焙面包-新丰隆面包厂

新丰隆面包厂 Sin Hon Loong Bakery
地址:4,Whampoa Drive
电话:6256 0878
营业时间:不打烊




Monday, August 25, 2014

纯属感受:台北回忆…丘诚华部落格专访

(网络随聊)

部落格专访:Syurati.wordpress.com

认识Stuart(丘诚华)少说也有15年之久。油然记得他当初第一次来台北时与他在餐馆相遇的情节……

这位澳洲来的老外,初来台北时还不会说中文,若没记错是来参加朋友的婚礼。

至于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则更离奇……只因为他当初到我常去的哪家茶馆《番薯茶瘾》点了杯咖啡,基于当时一般的茶馆多数只提供奶精,他在向店长要些鲜奶拌咖啡时,俩人则鸡同鸭讲。

我刚好下班来茶馆吃晚餐,店长见我出现宛如救星降临,要我做翻译……也就因此,一杯咖啡让我们结缘。

何以一位老外也有中文名?Stuart的英文姓氏是Hill, 所以我建议他姓「丘」,名字则是他中文老师帮他取的。

1999年,一场921地震不仅改变了台湾,也把娱乐圈给震碎。原属的公司决定展缓发展,公司内部也发生大地震,我因此中箭落马被遣散,不得已只好收拾包袱返回新加坡……。

我深爱台湾这块土地,我在娱乐圈最精彩的时段都在台北发生,起飞于此,当然结束也于此。

虽然这些年间中还是有参与一些音乐制作,但早在2001年开始已经转换跑道写网络专栏以及美食去了……

蓦然回首,过眼云烟。我人固然不在台北,但心则留下来。

这篇突然的访问是Stuart建议的,我真心感谢他的专访,也透过这个机会让一些朋友了解新台两地于90年代抹的差别。

欢迎大家到Stuart的部落格去看这篇部落格专访: Syurati.wordpress.com





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品》第十四期封面专访:蓝心湄-守得住时间

(原稿)《品》第十四期 2014年7月刊载

「时间是自己最大的财富,财富不仅是数字;因为时间完全是属于自己的,不用任何本钱,若你不懂得掌握好时间,随意的浪费,那你还能做什么大事?」

前往访问的路途上,突然下起大雨。因为蓝心湄向来守时,不让时间无谓的浪费掉,所以我决定比预定的时间提早抵达。

比原定的时间晚到20分钟,一踏入摄影棚,瞬时她的脸部表情显现拘谨。她身边围绕着一群工作人员,我躲在Johnny的背后继续窥探。

“心湄姐,好久不见!”我突然的问安,她一见到我,原先紧绷的表情才展现笑容。

几年前曾跟她做专访,而且她曾经是我服务过的宝丽金唱片旗下艺人,加上对品尝美食有喜好,因此而投缘。

宝丽金时期是蓝心湄在歌坛最活跃的巅峰年代,个性活泼,造型百变夸张,有别于当时歌坛一票的玉女歌手。虽然做的都比别的女艺人还辛苦,但她也乐在其中,能玩敢玩的天蝎个性显现无遗。

由于百变造型受到观众的欢迎,她更乐意不断的挑战自己,有些较特殊的造型必需全身上粉,于走动时,身上的粉末如飞蛾“掉漆”般的掉落满地,把现场的工作人员笑到人仰马翻;灵精的她打电话时还故意拿他人的手机来用,搞到整台手机满满的粉末,把旧同事整到哭笑不得……

每当身边友人提起蓝心湄,大家的话题总是围绕在她的财富、她收藏的Hermes柏金包、古董家具、时尚精品品牌VIP身份,以及那张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的Centurion黑卡…

在访问的前两天,我才把访问的问题传给佳静,她回覆时要我把这一期的主题“时间”并入话题内。

要蓝心湄谈时间,她肯定最有资格。演艺圈30年的资历,横跨歌坛、主持和戏剧,从歌坛“百变女王”号称到现今的“时尚教主”。也因她在商场亮眼的成绩,女强人兼企业家的形象也一直紧紧跟随。

她是当今最懂得运用时间的艺人之一,无论是站在幕前表演或幕后面对一整盘生意,她把握时间所给予的一切。

16岁出道,从唱跳动感歌手到企业家,当初父亲经商失败,她因此扛下了3000万的债务而成为歌手,为了就是要帮父亲还清债务。

酒与父母

蓝心湄在台湾演艺圈是公认的孝女,听她叙述现在与父亲的关系,你能完全感受到她对家人的爱。

父亲是军人出身,对孩子的管教也极为严格,一板一眼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感觉他不怒而威的威严,玩笑不得。个性上她也承认完全受父亲的影响。

“现在他年纪大了,个性上也变得幽默,像个调皮的老小孩;我们的感情现在像兄妹多过像父女,尤其是近10年,现在我像是家里的Leader,很多事情都是他反过来跟我商量,不像以前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她说。

蓝心湄爱喝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她也从来不避忌谈论关于爱喝酒的习惯。她也澄清喝酒不代表酗酒,喜欢小酌后的微醺感,全然是为了纾解压力。

曾听说旧同事说她以往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玩笑:“我最讨厌别人喝酒不找我!”

她那家颇有名气的餐馆前身其实是一间酒吧,当年陈升及刚出道的金城武等艺人还经常到那里聊天喝酒。

蓝心湄不服输的个性受父亲影响极深,加上母亲湖南人的“强悍”,早已储存于DNA里。至于爱喝酒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爱喝也很会喝,家中若宴客,酒钱往往比餐费还高出好几倍。蓝心湄在家常和父亲一起喝酒聊天放松心情,平时回家吃饭只要看桌上摆的酒杯,就知晓当天吃的是什么菜。

现代人都很忙,能回家陪父母亲吃饭绝对是一种享受,再加上有好酒,让气氛更为融洽。当然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能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吃饭也是孝顺的表现。

女人我最大

我原本想把访谈的重点摆在她的生活,但无论怎么避免也避不掉谈论“女人我最大”的重要性。

蓝心湄对时尚流行趋势向来敏感,也因自身的敏感度而决定做“女人我最大”这个节目,以介绍美容保养、彩妆、美发、流行趋势等与女性相关课题为出发点。

新马地区年轻一代的观众多数是透过这个节目认识蓝心湄,节目最初没刻意经营,论谁也没预料一做超过12年,是至今台湾电视史上相当罕见的长寿节目。

初期不少类似的节目争相模仿,或许是我们节目的内容直率不做作,虽然不愿物化女性,但往往这类型的收视率很高和综艺效果,在拿捏上就必需更谨慎。

也因为蓝心湄独到的眼光和商场丰富的经验,她的远视及果敢,让一个女性节目渐渐发展成为一个企业,节目捧红了不少目前在线上的时尚达人以外,还出版品牌杂志,达人自家品牌相关产品,节目也于近年授权到中国及新加坡。

节目的潜力无穷,有待开发的可能性还超乎了众人所能预想到的。

“当初答应了要做,我只是全力以赴把它做好。节目要不断的改变,还要做得好看,有别于一般购物台或综艺节目;现在观众不是笨蛋,要不然观众大可选择看其他综艺节目。”她说。

2013年节目授权制作新加坡版,起初担心观念保守,却在录制时意外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新加坡向来给我的感觉很保守,管很多,来到这里才惊觉新加坡也改变了很多,来录影的嘉宾都很三八、很敢讲,不会输给台湾人。这突然的表现,让我意识到自己老了,我不能用旧的思维来面对现在的年轻人。”

回返大荧幕

虽然一再强调没刻意为演艺事业做规划,只要与她聊天,能强烈感受她享受工作的过程。

最近接演了九把刀的最新电影“等一个人咖啡”,期间除了主持,也接拍偶像剧,如最近才杀青的“终极X宿舍”,但距离上一次接拍电影,似乎已是28年前的事……

“是因为剧本很有趣,原本只是客串,用不到我太多时间,所以才答应接拍; 后来戏份却一直加,真的把我给累惨了。”

“已经好多年没熬夜,熬夜也很辛苦,而且我个性又很怕等……当然参予的演员都一样在等,但我只要面对等的时候,会感觉累,感觉变笨,变迟钝。”

俩人顿时笑成一团。

时间是……

“快快快,我要回家陪我爸吃饭!”蓝心湄在录节目时经常会蹦出来这句话。

虽然听起来像在催促,与她合作多年的工作人员却清楚,她不希望大家浪费时间或懒懒散散的。

“在录影时我像一个教官,主要是希望大家动起来,只差没拿一根皮鞭。”

“能快速完成作业,又何必拖拖拉拉个没完没了?”

“这不符合时间的投资报酬率。”她强调。

也基于她提到时间的投资报酬率,我顺势要她谈论她的时间观。

“时间就像空气一样,容易被忽略掉的。回归到最简单的论点上,时间是自己最大的财富,财富不仅是数字;因为时间完全是属于自己的,不用任何本钱,若你不懂得掌握好时间,随意的浪费,那你还能做什么大事?”

“我常告诉年轻人不要羡慕我,或者觉得现在赶不上我,你们唯一比不上我的是时间,我永远比你们年纪大。但是,你们现在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来完成我过往的努力。我可能用20年来完成,你们或许只要10年,甚至于5年就能完成了。”

蓝心湄强调年轻时苦过,没有时间生病,没时间去生气,更没时间去想多余的事情,别人不做的她都愿意去做,不要排斥,先拼了再说。

未来“伴侣”

我突然忆起第一次访问蓝心湄的情形,当时主办当局只给我三分钟,但也因为投缘,原以为三分钟一到就会被主办当局打断访谈。但是那次蓝心湄则多给了我15分钟的时间。

这次面对侃侃而谈的她,在化妆的同时她又整整用了30分钟来回答我的4道问题。当我问起较私人的感情问题时,她也不排斥,但有所保留。

她坦言对婚姻不憧憬,对于心灵伴侣,她似乎也不是很在意…。

“身边能陪伴我到老的朋友或小孩其实不多,算算当中至少也有5个,对我而言已经是足够了。像我这种都快50岁的,有谁要娶啊?”

“会选择娶我这种年纪的,要不是死了老婆再续弦的;年纪比我大的我还嫌麻烦,搞不好他病倒了,我还要照顾他,那我要怎样去享受我的人生?”

“年纪比我轻的更不可能娶我啦!女人年纪大会比较啰嗦,意见又多,肯定要娶也挑个年纪轻又听话的来娶。”

声东击西式的作答,没答非所问,也没让人感觉她避讳谈论。她见识过大风大浪,她把时间掌握得很好,她知道如何规划她未来的生活,她几乎什么都可以拥有,但她不要被情感所束缚。

以投资报酬率来衡量,情感投资,划不来。



TEXT: 王祚森


相关文章:
纯属感受:侧写《品 Prestige》7月号封面人物-蓝心湄




Thursday, August 07, 2014

森品堂:红龙珠拌薏仁

(网络随聊)

新马属热带地区,消暑对两地的华裔家庭异常重要。所以每当天气炎热时,家中总会煮绿豆汤或薏仁水。

许多人或许和我一样仅是爱喝汤水,所以往往一锅甜汤喝完后,剩余的薏仁或绿豆多数会丢弃。

薏仁多数人仅是吃一些些,绝少当成主粮,主要是因为性寒,吃多了体质会感觉变冷。基于不浪费,同时也鼓励那些不爱吃薏仁或体质燥热的朋友多吃,我稍微做了些改变,加入红龙珠以及柠檬汁,将它变成一道可口、清热、健脾、去水肿兼美白功效的营养午餐。

先说薏仁的益处,根据医药化学分析,薏仁含蛋白质16.2%,脂肪4.6%,碳水化合物79.2%。当中也含有维生素B1、B2,长期饮或食用能使肌肤光滑并滋润肌肤,同时亦能减少皱纹和消除色素、斑点及面疱等功效。而且它能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止泻、排脓等的作用,也常被当作节食用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仁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近年,许多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薏仁是一种抗癌和抗肿瘤恩物,初步鉴定,它对癌症的治抑率可达35%以上。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是,薏仁促进免疫能力的作用以及降血糖和血钙的特殊功效,这对城市人何其重要。

至于龙珠果,目前市场所见多为红白两种,其实还有一种是黄皮白肉的黄龙珠,至今在市场较少见。但不管是红或白龙珠,其营养价值都相当高,同时以视为优良的保健食品。

龙珠果原产自中美洲热带地区,属仙人掌科植物果实,它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蛋白以及花青素,丰富的维生素和水溶性膳纤维。

龙珠果的一般功效为解毒排毒、祛脂肪降压、养肝、提高免疫力、润肠、降低胆固醇以及抗辐射。除此之外,多吃龙珠果还能保卫胃壁、抗衰老、预防脑细胞变性、抑制痴呆症的发生等独特的功效。

固然益处很多,但两者都属寒性,经常腹泻、四肢乏力等寒性体质的人则不宜多吃;女性在月经期间也不宜食用。







Monday, August 04, 2014

森品堂:新潟县产红小玉西瓜Hime Kansen

(网络随聊)

近日,日本新潟县农林水产部食品流通课(Niigata Prefecture)到新加坡做推展,有幸透过好友前往参观。

之所以会对新潟有兴趣纯属巧合,即将在八月出版的奢华杂志《品》所撰写的稿件,就因为与新潟产的清酒有了一次美丽邂逅,让我想更了解这地方产的精米以及其他特产。

新潟以盛产特A级极品精米闻名,以越光米(Koshihikari)最负盛名,这次在推展会上除了品到越光米煮出口感绝佳的米饭及越光米做的麻糬和白粥,真的让我留下印象。下回有机会,我再特别介绍越光米以及新潟县产的知名清酒给大家。

也刚好是小玉西瓜盛产的季节,当日有新潟县产的红小玉西瓜。体积如小型足球般大小,重量大约在1.5至2公斤左右,每年6月至8月为盛产期。

一看果肉红白的比率既可见与普通西瓜不同之处,瓜肉赤红白边极少,瓜籽少宛如点缀,清甜多汁,让人几乎想把瓜皮也直接啃下去。我能想像摆进冰箱冰过之后,那清甜的口感是多么诱人。

从资料上知晓红小玉西瓜「姬甘泉」(Hime Kansen)是在沙丘培植的品种,而新潟南鱼沼市另一名产「八彩西瓜」则是种植在含火山灰的土壤。所以单凭我个人口感,它清脆的口感及甜度,再加上皮薄的部分,它应该是「姬甘泉」。

若你至今还以为西瓜都是一个样,不就是水份超多的甜瓜,干嘛还特别去做比较?

所谓的甜又可以甜到什么程度?

那这体积不大,在吃进嘴里时,会让你闭目享受其甜度的西瓜肯定会明白我在享受每一口的心情。

西瓜大家都爱吃,能吃到这种等级的甜度,我已经很幸福了。


新潟县官网
小玉西瓜「姬甘泉」网购





Sunday, August 03, 2014

《品》第十二期特稿: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原稿)《品》第十二期 2014年5月刊载

某个周末接到政良的来电,说是主编佳静无意间提起“大黄”(Rhubarb)这极少人知晓的食材,或者还有那些食材存有“异国情调”的撰写角度……

霎时让我忆起曾经有家餐馆供应的甜点派,内陷为大黄和苹果。在上桌前,在尚有热度的派上加一球香草雪糕,搓破酥脆的派皮,让雪糕慢慢的溶入派内,除了温度上的巧妙结合,诱人的酸甜口感更让人难忘。

印象中一直以为大黄源自英国。的确,大黄在某程度上确实与英国有一定的渊源。在深入查寻资料时,这个与芹菜有几分相似的大黄其实源自中国,而大黄在历史上则有它一定的使命。

大黄原属中药,多用来治腹泻,有趣的历史发现是于鸦片战争开战之前,清朝大臣林则徐为杜绝鸦片泛滥,曾以停供茶叶及大黄致函威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当然,林则徐也没因此阻止战争的发生…。

由于这个“异国情调”的撰写角度相当有趣,若反过来研究或逆向思考,到底有那些源自其他国度的蔬果,被引进后在中国和亚洲又起了那些影响,反而如此让大家对食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蔬菜水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至今不仅常见而且还垂手可得,但很少人知晓它们的由来。

由于这些蔬菜水果丰富了食材的需求,同时也改变了众人的饮食喜好,不仅出现在中餐,在西餐中也属举足轻重的重要食材。

经过多方资料收集整理,从中文名称即能能理出“胡”及“番”这两个派系,后期虽然还有“洋”系的出现,但大致上到了这个时期许多名称已被正名(此时也没有太多蔬果被引进),从名称上亦能一窥这些外来蔬果被引入的年代。

早期水路尚未发达之前,部分蔬果是在汉晋时期通过西北陆路进入中国。胡瓜(黄瓜)、胡椒、胡蒜(大蒜)、胡豆、胡麻(芝麻)、胡桃、胡萝卜等蔬果香料,这些“胡”系蔬果于印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等地方民族所引进。而“胡”既是代表北方或西域的意思。

常见的黄瓜相信大家都不会怀疑它的身世,这源自印度喜马拉雅山的瓜果在古时称为胡瓜,汉朝由西域特使张骞所引进。

由于“黄”字属皇帝天子专用,平民不得使用,更别说是瓜果蔬菜。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王朝(319-351年),羯族(匈奴的分支)石勒登基为王,对于国人称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于此制定法令,禁止胡字的使用,违者问斩。

野史记载石勒某次召见郡守时,对方为避免在交谈时冒犯他,在被试探时故意将胡瓜改称为黄瓜,自此在朝野中传开,原本绿色的瓜果从此被正名为黄瓜。

另一个有悠长历史的“胡”系蔬果是胡萝卜(俗称红萝卜),13世纪自伊朗引进中国后还发展出亚种,有别于原有的紫色品种。胡萝卜几乎是最全面百搭维生素丰富的食材,适宜各式烹煮方式,即使是生吃或榨果汁也不觉得奇怪。

“番”系蔬果是在南宋至元明时期(1127-1644年)由蕃舶(外国船)引进,大家熟悉的番茄、番薯、辣椒(番椒)、南瓜(番瓜)、番石榴、番木瓜、释迦(番荔枝)及黄梨(番梨)等则来自南美洲。

这些由船只引进的蔬果,任谁都无法想像自被引进之后,会在起众多地方的饮食引起革命性的变化,其中以辣椒最为显著。

十六世纪时西班牙人将辣椒带回欧洲,最初也只是当做药用或将它混进巧克力饮料当中,后来辣椒才透过水路传遍到世界各地。

辣椒自明末被引进后,最初被视为观赏作物及部分药用,是在清初时代才自贵州开始被当做食材使用。贵州雨多潮湿寒冷,吃辣还有驱寒去湿的作用。康熙期间,由于贵州缺油和盐,食物难以下咽,当地人才以辣来代替调味,也因此造就了贵州人无辣不欢的饮食习惯,辣味则正式在中餐占有一席之地。

另一种起了革命性的食材肯定非番茄莫属。中餐菜肴当中除了番茄炒蛋,番茄似乎皆属配菜,西餐它则是相当重要及健康的食材。番茄含有的番茄红素,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固然许多人生吃番茄,但经过煮熟后,所释放的番茄红素有助于人体吸收。

至于“洋”系蔬果一般是指清代至近代所引进,这期间所引进的食材基本上名称则不似早期那般明显,洋芋(马铃薯)、洋梨、杨桃等则属后期代表。洋葱是现代名称,早在明朝就已经被引进,古时称为胡葱。

至今受各地区欢迎、用途最广泛的食材马铃薯,中国皆称它为土豆,西北则称它为洋芋。源自南美洲秘鲁,后来在明朝通过陆路自欧洲传入中国西北,而华南地区则是通过水路被欧洲人所引进。

西洋菜(水芥)清热解毒,西洋菜汤于广式煲汤中相当受欢迎,虽然迟至1780年才自西班牙被引进,自罗马时代它已是广泛被食用的水菜。

至于是何以被引进,话说是一位黄姓商人在西班牙从商,基于劳累过度而患上肺病。肺病于当时属可怕的不治之症,为了杜绝病毒传染,他被当地官员驱赶到野外隔离。饥饿加上求生欲望,促使他去采摘长于浅水中的野菜充饥,经过一段时日,咳嗽不仅收敛也不再吐血,四肢也恢复力气,身体也开始康复。

后来他返回故乡广东探亲,也将西洋菜的种子带回栽种,同时也分赠给澳门的亲戚,再经由澳门被引进到香港,自此这可蔬可药的水菜则造福了各地同胞。






(所有照片源自网络,若您是照片主人,不愿照片出现于此,请直接联系我,我会即可删除。于此感谢。)